请点击“网络广播”

搜索表单

Church History

简体中文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这个阶段,欧美大陆上涌现一波接一波的复兴运动,为教会事工提供了人才,促进了几乎所有宗派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宣教运动大范围出现,规模空前,影响极其深远。

为什么基督教会的普世宣教运动会在十九世纪兴起?李振群老师在其著作《透视教会春秋》中为我们分析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事海外宣教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必须把宣教士安全送达目的地。从中世纪末到宗教改革初期,西班牙和葡萄牙掌握制海权,而这两个国家都是天主教国家。在罗马派和改教派对立的气氛当中,他们当然不会支持基督教教会的事工,因此教会的海外宣教迟迟没有推展。改教后期,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了,从此情况开始扭转。十九世纪,英国、荷兰、德国、挪威等国的海事实力渐渐超越了天主教国家,为基督教教会的宣教提供了方便。与此相关的,还有欧洲国家在航海技术上的改进。有研究指出,欧洲的科技大约在十六世纪末赶上了中国,到了十七世纪开始领先世界,其中包括了航海方面的技术。这意味着,航行到远方越来越安全了,这也间接促使更多人愿意到远方去广传福音。

更多
on 02 Mar 2018 2:12 PM
简体中文

上一次节目中我们介绍了敬虔运动。敬虔运动始于德国,但其影响远远超出德国的范畴,它与英国的清教徒运动汇合,引发了十八世纪英国教会的福音大复兴。

所谓清教徒运动,是十六世纪中叶出现在英国教会的一场运动。当时英国的一些教会领袖认为,英国国家教会(也就是圣公会)的改教不够彻底,还需要持续清理。这样的一个诉求,跟敬虔运动发起者认为德国改教尚未成功颇有相似之处。不过,因为英国国家教会一直维持着它的体制和影响,所以英国的清教徒不得不另谋出路,很多人远走他乡,到北美大陆殖民地重建家园。

当时,圣公会是英国的国家教会。作为一个庞大的教会,它的内部无可避免出现了许多不同派别,其中也包括清教徒。十八世纪,圣公会内部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牧者,那就是影响深远的约翰卫斯理。约翰卫斯理和弟弟查理卫斯理,以及佐治怀特菲一起,带动了著名的英国福音大复兴,彻底改变了英国基督教的面貌。

更多
on 23 Feb 2018 2:12 PM
简体中文

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教会在许多地区以不同的形态和面貌扩展,概括而言有三条比较主要的路线,一条强调信仰的正统教义,一条强调信仰和哲学思维的结合,还有一条强调敬虔生活。

改教之后,许多教会领袖渐渐发觉,一味强调信仰的正统教义,会让基督信仰变得冰冷;而一面倒的强调理性和哲学思维,则容易让信仰偏离上帝的启示。当时德国的一些教会领袖认为,虽然马丁路德的改革已经成功地使教会脱离了罗马的控制,也使教会的信仰基础重回圣经立场,但十字架的福音还没有真正赢取人们的生命。过去,在罗马天主教的影响下,宗教生活对很多人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生活形态;而改教之后,基督教信仰的标签,不过是从罗马教会换成了某一个宗派教会而已,本质上的改变不大。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彻底推动教会改革,让信仰落实到每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中,彻底改变基督徒的生命,而生命改变的具体表现应该是敬虔的生活,因此人们称这场运动是敬虔主义运动。

更多
on 16 Feb 2018 2:12 PM
简体中文

上次节目中我们了解到,宗教改革之后,近代教会发展呈现了一个多彩多姿的面貌;我们也了解到,当时教会有一大特征,就是正统主义兴起。事实上,当时教会除了关注教义是否正统,还有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理性思维。

受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不少人着手从理性角度出发,重新整理信仰,试图让信仰和当年的流行思潮,特别是哲学思潮相挂钩。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发展呢?

中世纪时,教会和政府共同掌控欧洲社会,所有人的生活一方面受王侯管制,同时也受教会的左右。宗教改革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就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和左右了。一个人只要不违反当地政府的法律,那么他的职业、生活方式等等,教会都无权干涉。欧洲社会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更多
on 09 Feb 2018 2:12 PM
简体中文

宗教改革获得了法理上的承认之后,教会开始踏入另一个阶段。从17世纪中叶开始,源自德国、瑞士和英国等地的基督教持续成长,虽然很多地区的教会仍然继续效忠罗马教廷,但改教所衍生的基督教会仍在欧洲许多地区逐步稳固建立起来,从此进入了教会的近代时期。

从1648年开始,近代教会在许多地区以不同的形态和面貌扩展,可谓五花八门,错综复杂。李振群老师在《透视教会春秋》一书中,为我们总结了近代教会发展有代表性的七个特征,参见下图。

**************************图一、图二

我们看到,近代教会发展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正统主义的兴起。

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在各种宗教和政治压力之下,面对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1648年之后,存亡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要界定自己的信仰立场——基督教和罗马天主教的信仰内容为什么不能够一致?彼此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对这些课题的关注和探讨演变下来,就出现了“正统信仰”这个概念。

宗教改革运动最初主要是在两个地区开展,一个是德国的马丁路德所领导的改教;另一个是在瑞士,由日内瓦的加尔文所带领的改教。当近代教会开始尝试确定自己的正统信仰时,也同样出现了这两个正统体系,一个是源自德国的信义宗正统信仰,另一个是源自瑞士的改革宗正统信仰。

更多
on 02 Feb 2018 2:12 PM
简体中文

说到基督教跟天主教的关系,如果您听了前面几集节目,可能多少已经有一些概念了。今天节目中要介绍的这一段历史,则会让答案更加清晰。

十六世纪中叶,教会改革风潮席卷整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已经上了轨道,基督教和天主教都各自站稳了脚跟;但方向迥异的改革路线,也使得双方渐行渐远。

起初路德提出改革主张的时候,是盼望罗马教宗能够认真考虑他的意见,他认为教宗应该明白他提出的主张是合乎圣经教导的。及至遭到罗马教会排挤,甚至被驱逐出教会之后,路德就建议罗马教会召开大会,让各个派别的群体都派代表出席,一起商讨教会的改革课题。刚开始,教廷对路德这样一主张完全不加理睬,但不久以后,他们也看到改革是大势所趋。随着越来越多倾向改革的人进到罗马教廷核心,召开全体会议这事就再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很多人认为,召开全体会议能够消除改教派和罗马派之间的矛盾,欧洲的教会就可以重新统一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天特会议召开了。

更多
on 26 Jan 2018 2:12 PM
简体中文

经过马丁路德在德国、加尔文在瑞士以及英国王室在英格兰这三地的初步改革,改教已经成了各方面的共识。接下来,改教风潮在欧洲继续蔓延,最终席卷整个教会。

深化改革的首先是德国的基督新教。虽然德国的宗教改革获得很多王侯支持,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始终想要压制这个改革的势头。之前因土耳其军队的威胁,皇帝不得不采取容忍的政策,但当外部威胁消退之后,他仍旧决定以武力来解决他视为异端的路德。支持改教的王侯因此组成一个军事同盟,不单是要维护自己的信仰立场,也想借此抗拒皇帝对德国的干涉。最后战争爆发了,皇帝打败了改教王侯的联盟,甚至攻陷了改教的大本营威登堡。不过,此时宗教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德国人不满西班牙军队占领德国,抗拒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气氛日渐增加;皇帝虽然军事上得胜了,但在宗教事务上却没有任何进展。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意撤兵,并与当地王侯签订《奥斯堡合约》,正式承认德国改教教会拥有合法地位。从此,德国教会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原先基础上进行发展,路德在德国教会的改革努力终于成功了。

更多
on 19 Jan 2018 2:12 PM
简体中文

此前节目中介绍的宗教改革模式,不论是德国,还是瑞士,在改革进程上都是源自民间的改革诉求,自下而上展开教会改革。不过,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英国宗教改革却刚好倒过来了,是从统治者的意愿开始向下层民众扩展,最终成为整个国家的改革运动。

1485年,英国两个大家族经过争夺之后,都铎家族胜出,建立了都铎王朝,第一位登基的是亨利七世。为了巩固统治,亨利七世令其长子娶西班牙公主为妻,借此与欧洲第一强国西班牙结盟。没想到,亨利七世的长子婚礼之后就过世了,西班牙公主马上成了寡妇。为确保英国和西班牙结盟,亨利七世又令其次子亨利王子迎娶刚过门的嫂嫂为妻。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很难为公众所接受,因此亨利七世特地从罗马教廷获取了一张由教宗颁发的特许状,承认这桩婚姻的合法性。

亨利七世过世后,亨利王子登基,成为亨利八世。当时是1509年,正是路德推行改教运动的前夕。那时,英国民众对罗马教廷也非常不满,本土的宗教改革思想在民间相当普遍。然而,亨利八世只关心如何让英国强大起来,如何让都铎家族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所以对民间的改革诉求置之不理,但客观环境却让亨利八世不得不改变立场。

更多
on 12 Jan 2018 2:12 PM
简体中文

上次节目中我们介绍了德国的宗教改革,今天我们要来看宗教改革的第二个主流模式,就是出现在城市教会当中的改教运动。德国改教涉及地区较广,再加上帝国皇帝的干预,问题相对复杂,又因属于开创时期,遭遇的反对非常激烈。相较之下,城市宗教改革运动首先从苏黎世这个城市开始,逐步蔓延到瑞士其他城市,乃至周边国家。当中所涉及到的改革,只要城里的市议会认可就能推行,再加已经有了德国改教的先例,遭遇的反对相对较为温和。

1522年,苏黎世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在当时罗马教会的制度之下,每年纪念基督受难节之前的40天,教会都规定了一段称作“预苦期”的节期,目的在于提醒大家,要开始深入思想基督为我们受苦,为纪念受难节做好心理准备。罗马教会规定,预苦期禁止食用任何肉类食物,所有人都要守斎,但苏黎世一位名叫慈运理的神职人员,偏偏就在1522年预苦期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去吃肉。他打算透过这一次吃肉,掀开苏黎世改教的序幕。

更多
on 05 Jan 2018 2:12 PM
简体中文

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对现今教会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而整个宗教改革运动在次序上分别出现了德国、瑞士和英国三种改革模式和路线,李振群老师在其《透视教会春秋》一书中,从德国改教运动开始,逐一为我们介绍了这三条路线。今天我们先看德国。

德国改教运动的特色在于,整个运动是在国家范围内进行,并得到相关王侯的大力支持。不过,当时的德国地区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始终坚定支持罗马教宗,定意要铲除路德这样的异端。

更多
on 29 Dec 2017 2:1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