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网络广播”

搜索表单

Church History

简体中文

学习历史时,最大的一个感慨就是:我们今天很多信仰上的疑惑,其实前人都深入思考,甚至激烈争辩过。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历史能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也少犯一些错误。

在上次节目中我们了解到,尼西亚会议之后,早期教会在“圣父与圣子的神性是否存在差异”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几乎就在同一时期,教会当中又出现了另一个相当严重的争执,那是关于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的问题。

一般上基督徒都会说,耶稣是上帝,道成肉身,生活在这世界上。这个说法没错,符合圣经的记载。不过,“神性”和“人性”怎么能够共存于一体呢?

这个问题在早期教会时代爆发出来,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就是早期教会当中很多人对马利亚的身份认知。根据圣经记载,马利亚是耶稣肉身的母亲。早期教会很多基督徒对马利亚非常尊敬,到了一个地步甚至演变为崇拜、敬拜,一些信徒称马利亚为“上帝之母”。这个称号显然有问题,因为自有永有的上帝并不需要一位母亲。为此,很多人提出了反对,到了第五世纪,这个称谓的问题在教会当中引发争议。在反对的人士当中,有当时教会的一位领袖,名叫涅斯多留。涅斯多留指出,称马利亚为上帝之母不恰当,原因之一是,他认为耶稣基督本身同时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而马利亚所生养的,不过是人性上的耶稣,耶稣基督神性的一面并不需要一个肉身的母亲,因此不能说马利亚是“上帝之母”。

更多
on 28 Jul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朋友,你相信上帝吗?有没有想过,你所信的上帝,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位神呢?耶稣基督是真神上帝,但祂又是曾经真实生活在当年的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个犹太人。这一个曾经活在地上的神,跟那创造天地万有的独一真神是怎么样的关系?

这是基督信仰中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问题,这问题在早期教会时代就已经有人在思考了,只不过在一个严酷逼迫不断临到、生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教会没有太多的机会来进行整理、总结。当罗马帝国官方认可了基督信仰,教会进入和平发展时期,这个问题马上就凸显出来。当时,教会中一位名字叫做亚流的领袖对这个问题提出他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教会中引起了相当的的困扰和争议。

亚流认为,人们所看到的那一位曾经在地上生活过的耶稣基督的确是神,但祂的神性跟那超乎万有的独一真神是不同的。比方说,天父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上帝,但耶稣基督就肯定不是无所不在的。耶稣基督若在一个地方出现,祂就不可能同时在另一个地方出现。亚流据此进一步得出结论说,基督的地位是比父神低一等的,基督是位于天父上帝之下的“次等的神”。

更多
on 21 Jul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上次节目中我们说到,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教会发展从此面对了一个新的局面。此前,政治对教会内部的影响极其有限,但进入“国教时代”以后,政治环境开始直接影响教会的形态与生命。

今天,我们要藉着李振群老师《透视教会春秋》这本书来了解一下,罗马帝国的兴衰如何导致了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的产生。

★         ★         ★

除颁布米兰敕令,使教会地位突然改变之外,君士坦丁皇帝还做了另外一件给教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事情——他在远离罗马的地方,建立了一个新的行政中心,就是有名的君士坦丁堡。此举基本上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为什么会影响教会呢?

首先,君士坦丁堡建立起来之后,随着皇帝东迁,罗马帝国政治、文化以及经济方面的领导力逐渐从罗马转移到新都,君士坦丁教会主教长也有了更多机会影响皇帝的宗教政策。相应的,君士坦丁教会的领导地位逐渐提高,导致教会出现一东一西两个领导中心。因此在君士坦丁皇帝之后,就有了所谓“西方教会”(或称拉丁教会)以及东方教会(又称希腊教会)之别。

更多
on 14 Jul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早期教会经过使徒带领的阶段以及大逼迫的阶段,突破了传统犹太文化以及希罗文化的障碍,在连连的逼迫之中,在异端困扰之下,始终坚持为基督的福音做见证,迎来了早期教会的第三个时代——国教时代。在这一时期,教会得到罗马政府认可,成为罗马帝国大多数人共同的信仰。

这突如其来的改变始于罗马帝国皇帝态度的转变。首先,帝国的君士坦丁皇帝接受了基督信仰,并于公元313年签署谕令,正式宣布罗马帝国接纳基督教为帝国的合法信仰,帝国公民不得再逼迫信教者。此外,君士坦丁统治期间还颁布了其它一些有利于教会发展的谕令,例如归还被充公的教会财产,对教会圣职人员免征赋税,将基督徒记念基督耶稣复活的日子定为法定假日(如今国际通行的礼拜天休息即由此而来)……此后,基督信仰在罗马帝国中迅速发展,教会人数急剧增加。

公元380年,罗马皇帝迪奥多西又颁布了另一道谕令,大力褒扬基督信仰的贡献,劝谕罗马公民接受基督信仰。谕令本身并没有规定基督信仰为国教,但至此,虽然还有其他很多宗教存在于罗马帝国当中,但基督教已经成了罗马帝国实质上的国教。

★         ★         ★

更多
on 07 Jul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从使徒时代开始直到整个早期教会时期,基督徒聚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擘饼纪念主。那个时代的基督徒非常清楚,基督信仰的中心就是基督和祂钉十字架这一件事,因此圣餐是聚会的中心。从早期教会的人事安排,到教堂的建筑风格,都可以看到这一传统的深刻影响。

★                ★                ★

直到第四世纪末,《新约圣经》的二十七卷书才最终确定。对这个成书过程,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重点——首先,没有任何一卷新约书信是因着某个人的主张而被收录到新约正典当中的;与此同时,对于新约正典的接纳,众教会的立场非常一致。换言之,所有使徒书信在被收录的时候,都已经在教会中拥有了公认的权威性;众教会在高度一致的情况下,接纳相关书信成为正典。

更多
on 30 Jun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解早期教会中两个比较典型的极端派别,一个是孟他奴派,一个是诺洼天派。

 

孟他奴是早期教会当中的一位领袖。他认为,只有当圣灵在人身上赐下特别作为时,基督徒才有力量去应对当时的艰难处境。所以他主张,基督徒必须追求从神而来的特殊能力。这一说法原本无可厚非,但是经过一再强调之后,一些受到孟他奴影响的基督徒就开始非常强调圣灵的工作。他们特别强调三方面的事情——方言,异能,以及圣洁生活。孟他奴派认为,如果圣灵确实在一个人身上作工,圣灵就一定会赐给他讲方言的恩赐。这个说法一再强调,到了极端的地步,就变成所有基督徒都必须千方百计地去学习某种形式的方言。接下来,就有一些信徒开始问:当圣灵临到一位基督徒身上时,除了说方言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特殊的表现可以去追求呢?于是孟他奴派的人就从追求方言开始,进一步演变成为追求各种各样的异能,如医治疾病的异能,看见异象的异能,讲预言的异能等等。此外,说到圣洁的生活的时候,孟他奴派强调必须彻底拒绝世界,走到一个极端以后就成了禁欲主义。

更多
on 23 Jun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早期教会在面对一波又一波暴力的同时,还要应付出现在教会内部的一波又一波极其猖獗的异端。

首先是“诺斯底主义”。诺斯底的意思是智慧,诺斯底主义基本的错误是善恶二元的世界观。他们相信,在人类生活里有两个同等的力量,各自代表着善的力量和恶的力量,而这两股力量是势均力敌的、平等的。这显然不符合圣经教导。在圣经当中我们看到,基督徒所相信的上帝是公义圣洁的至高神,恶势力无论怎样嚣张,都不过是在上帝的容许、在上帝的权柄底下运作的一股力量。因此善恶二元论的错谬并不在于它指出了有善恶这两股力量,而在于它认为这两股力量是各自独立、相互平等的。此外,诺斯底主义这个异端还认为,一个人如果要真正得救,必须通过智慧的途径逐步提升,先从一个“属地的人”逐渐进步成为一个“属魂的人”,然后再进步成为一个“属灵的人”,最后得救。这种论调显然也违背了圣经教导。新约圣经告诉我们,任何人只要信靠耶稣基督就可以得救。早期教会的领袖很快就确认,诺斯底主义是一个虚假错误的信仰,但因为它使用了一些基督教的名词,跟新约圣经的教导在字面上非常接近,同时又给人的自我提供了一条出路,迎合了一般人推崇人类智慧的心态,所以,诺斯底主义始终是早期教会的头号敌人,很容易让一些信仰根基还不稳,对基督信仰理解还比较浅的人受到迷惑。

更多
on 16 Jun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早期使徒时代,尽管面对着犹太信仰的困扰,以及希罗文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但教会发展大致上是稳定的。不过,公元150年之后,教会在发展上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挣扎时期。当时的挑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个是来自外部的逼迫,另一个是教会内部出现的异端信仰。今天我们先来看当时教会面对的外部环境。

事实上,从教会一开始建立,就已经存在来自外部的反对了,圣经使徒行传当中就记载了不少例子。不过,使徒时代的逼迫相对来说并不多,影响范围也不大。但公元150年之后,教会开始面对一个广泛而持久的全国性的迫害,前后断断续续约有150年之久。这跟当时罗马帝国的处境有相当大的关系。就在那个时期,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始走下坡路,各个地区频频发生动乱,边境地区也不断遭受外敌攻击。

……

逼迫在一些地区给教会带来了严重破坏,很多人因此放弃了信仰,但大多数人还是坚持留了下来,并且因着熬炼,成为更加坚强的基督徒。

 

思考:

太阳底下无新事。如果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不尽如人意,那么,盼望早期基督徒的经历,能成为我们的一个鼓励,一个提醒,又或者,一个安慰。

更多
on 09 Jun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为什么初期教会能够从零开始,渐渐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信仰群体?除了上帝的保守和看顾,还有一些重要的客观因素。

首先,罗马帝国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安定和繁荣。生活在这个时期的第一代基督徒,得以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传递信仰、建立教会。与此同时,罗马帝国采用希腊文作为帝国的标准语言和文字,使当时的基督徒很容易透过一个大家都懂的语言,分享基督的福音;而罗马帝国修筑的四通八达的道路,也为福音的散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在罗马人当中占主导的希罗文化渐渐没落,没有任何一派哲学思想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终极满足,社会大众和知识阶层都在寻找人生意义,追问终极真理。这也为基督信仰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契机。

另一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就是早期教会本身的表现。早期教会的基督徒过着一种凡物共享的生活,有缺乏的人不单不会受到排挤,还能得到特别的看顾,这种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此外,在当时那样一个封建制度的社会当中,不同阶级、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却都能在教会中平等相处、彼此相爱,这也吸引了许多人进一步去了解基督耶稣的福音。

最后还有一个有利因素是,当时教会中有许多杰出的领袖,包括勇于为信仰献身的初代使徒教父,以及具有远见卓识、能够清楚阐释福音的护教家。在这些领袖的带领下,教会稳步扎根、发展。

 

更多
on 02 Jun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从公元100年到公元150年左右,教会逐渐扩展开来,在这扩展期,两个重要因素对教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一个是,公元70年罗马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人,一直盼望能够建立一个独立的以色列国。对犹太人来说,这个愿望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宗教信仰上的原因。他们盼望能够在自己的国家,按照祖先的传统敬拜上帝,所以不断发起独立运动。罗马帝国为彻底解决这个地区的叛乱问题,在公元70年派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彻底摧毁了这座城市,并下令禁止犹太人在城内居住。从此,包括基督徒在内的犹太人,就再也无法以耶路撒冷作为信仰、生活的中心了。犹太人四散流离,进一步促进了教会在外邦人当中的建立。到了大约第二世纪中叶左右,教会就在罗马帝国各地逐渐地建立了起来。

与此同时,稳定成长的教会也经历着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早期教会组织形态的建立,主教制度渐渐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教会不是以“身份”来理解主教这个称呼,当时的基督徒所强调的,是这个职务的“功能”,所谓主教,就是主持教会事务的人。教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性效忠”,以及罗马帝国的行省制度,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主教制度的产生。这一制度的出现,使教会在制度上稳定下来,维持了教会的凝聚力,也帮助教会抵挡了异端的攻击,使早期教会得以在艰难岁月中持续成长。

 

思考:

更多
on 26 May 2017 2:1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