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网络广播”

搜索表单

Church History

简体中文

十一世纪前后,欧洲社会进入一个较稳定的阶段,众多王侯各自为政的局面已经相对固定下来了,而这个时期,教会内部有两方面情况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当时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关系正式破裂;第二是,西方拉丁教会教皇的权势和影响力持续膨胀。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首先来关注的是东西方教会的正式决裂。

****************

早在约第四、第五世纪左右,由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东方希腊教会和西方拉丁教会之间已经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东方教会始终面对着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不得不努力地跟当地政府协调周旋;而西方呢,因为罗马帝国已经灭亡,罗马教会不需要跟政府周旋,不单可以独立做决定,甚至还可以把教会的决定加诸各地的小王侯身上。此外,东西双方的政治力量对教会的态度也很不一样。统治东方的拜占庭帝国一直透过种种政策向教会施加压力,常常试图左右东方教会的方向;而西方那些各自为政的王侯,根本没有充足资源去影响西方拉丁教会。截然相反的外部环境,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东西方教会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和心态,双方对教义的理解、解释,教会生活的很多细节如圣餐礼仪、复活节日期等等,都有诸多分歧。

更多
on 13 Oct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平时跟人聊天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一般知道一点儿世界历史,但其实对历史缺乏深入了解的人,当他们说到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时候,都会严厉批评当时的教会;甚至会有一种误会,以为欧洲中古时期的“黑暗”是教会一手造成的。通过前面几次节目我们了解到,中古时期的欧洲战乱不断,除了卡罗琳王朝曾经有过比较安定的局面之外,大多数时候都相当混乱。那样一个混乱的社会当然也影响了基督徒的信仰生活。

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我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每天饥肠辘辘三餐不继,还随时面对战争的威胁,我对信仰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会怎么理解神在历史中的作为?我祷告的焦点会是什么,最深切盼望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要再来看一下当时的乱象。中古时期欧洲的混乱基本上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自内部的,是异族人入侵原来的西罗马帝国,并且在帝国定居下来,由此带来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卡罗琳王朝的兴起其实也属于这一类。一般而言,入侵民族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统治制度也比较粗糙脆弱,一旦能力比较强的王侯过世,后人如果没有办法掌控大局,手下的将军大臣就会起来造反,取代原先的王侯,这是造成中古时期社会混乱的内部因素。之外,在帝国以外,从偏远地区来的外强也开始骚扰欧洲,他们主要来自两个地区,一个是北方的维京人,还有东面的土耳其人。

更多
on 06 Oct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听众朋友平安,很高兴有机会跟你一起读书、学历史,让我们透过新加坡神学院李振群老师所写的《透视教会春秋》这本书,来更多地了解教会历史,了解基督信仰。

在整个教会历史中,最受人诟病的就是中古时期的教会;而人们常常批评中古教会的一点,就是跟政治走得太近了。通过前几次节目我们了解到,中古时期的欧洲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这是促成当时教会涉足政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在当时那种战乱的情况下,大公教会要有效维持它庞大的组织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更糟糕的是,在连年战乱当中,一般大众的教育水平都难以维持,因此神职人员的素质也很难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古教会是如何保持了它的生命力呢?

有学者说,凡涉及中古时期的事情,不论是哪一方面的,都或多或少跟修道院有关——中古的文学、哲学是通过什么渠道发展的?答案是修道院;中古的农耕技术是由谁保存并加以改进的?答案是修道院;同样,中古教会的生命力是如何维持的?答案还是修道院。

更多
on 29 Sep 2017 8:00 AM
简体中文

说到教会,时不常会有非基督徒朋友问:“你们一个信仰团体,怎么会跟政治扯上关系的呢?比方说罗马教皇……”

在前面几次节目当中我们了解到,这其中有迫不得已的因素。例如在中世纪的战乱当中,教会有责任向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百姓伸出援手,这就不得不跟统治者或是入侵者打交道。不过,中世纪的教会跟地方政治有特别多的瓜葛和纠缠,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来认识一下在欧洲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卡罗琳王朝。

建立卡罗琳王朝的家族来自今天法国中部地区一个小小的部落。在中世纪那个动乱的年代,任何人只要有本事,能够取得军队的支持,就能够推翻原来的统治者,自己做王。当时这一小小部落当中出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勇士,名叫培平。培平取得了本部落以及周边地区的统治权,成了一个地区的国王,但他并不因此满足,还想要更进一步压倒周边其他那些称王的人。就在这时候,有一支外族人入侵意大利,想要彻底铲除罗马教会。罗马教会的领袖不得不想办法保护罗马,否则整个城市可能会毁于战乱。结果,罗马教会的教宗跟培平国王达成一个互惠互利的协议——教宗请求培平出兵打退那支外族人,作为交换条件,教宗公开承认培平统治者的特殊身份,在公开场合为他举行加冕仪式。

更多
on 22 Sep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上次节目中我们提到,在西罗马帝国不断衰落瓦解的过程中,中古前期的西方拉丁教会越来越多参与政治运作,逐渐成为一个高度集权的教会。今天,我们要看一看那个时期东方希腊教会的情况。

当时拜占庭帝国政治相对稳定,东方教会发展一直也比较稳定;但就在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当中,东方教会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争论,导致教会元气大伤。那就是“图像之争”。

所谓“图像”,指的是一些与基督信仰有关的图案、雕塑或其它物品,如十字架,耶稣基督的画像,某一位圣徒的雕塑,或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杯子、盘子等等。

更多
on 15 Sep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教会历史的中古时期。这个时期前后约一千年,期间教会的发展和表现跟早期教会有显著区别。

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影响力在欧洲地区越来越弱,最后西罗马帝国完全瓦解。在政治出现真空的情况下,教会不得不扮演部分中央政府的角色和功能,结果教会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甚至进入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事实上,在中古时期,欧洲地区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政府和教会的双重管辖。比方说,如果一个人犯了偷窃罪,他不单要接受法律的惩罚,同时也要接受教会的处分。类似情形也出现在政治的圈子里面。在典型的中古时期,要取得一地的统治权,除了要征服竞争对手,还要取得教会的认可,否则一个统治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因此教会常常成为政治势力所争取的对象。教会发展到中古时期就不单单只是一个信仰团体了,也逐渐演变成一股政治势力。这样的特征在中古之前没有,在中古之后也不复出现。

我们在学习中古时期教会历史的时候,会较多关注西方的拉丁教会,因为今天的基督教是中古时期从当时的罗马大公教会分离出来的;如果要更好地了解今天的基督教,就有必要深入了解中古时期的罗马大公教会。

更多
on 08 Sep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做基督徒不再需要付任何代价,也没有任何风险,甚至还可能给人带来一些属世的方便和好处。在此之前,教会当中的腐败是极个别的现象;现在,当越来越多人抱着不纯正的动机加入教会,很明显腐败就多起来了。

同时,随着大量民众的涌入,传统文化中的迷信色彩也被带进了教会的信仰生活当中。比方说,有些人在成为基督徒之前已经习惯了用某种跪拜的方式去敬拜偶像,如今成为教会一员之后,仍然习惯性地用以前那种跪拜的方式来敬拜上帝。这样的风俗渐渐影响了教会,使得当时教会生活的形态变得仪式化起来,甚至掺杂了偶像崇拜的色彩。

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教会生活当中的节期大量增加了。此前,教会主要纪念的只有基督耶稣的降生、受死与复活,但国教化之后却多了很多奇怪的节期。比方说,有些人在信主前可能供奉了某一个据说是掌管收成的神明,这些人成为基督徒之后,就会把“感谢上帝帮助我获得丰收”这样一个事情带到教会生活当中,渐渐地在教会年历里面就有了一个特别的节日来“感谢上帝帮助农作物丰收”。这在之前的早期教会是难以想象的。

更多
on 25 Aug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透过前面两次节目我们了解到,奥古斯丁在很多重大课题上影响了早期教会的信仰立场,是制定教会信仰准绳的典范人物。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奥古斯丁的生平。

奥古斯丁出生在今天阿尔及利亚地区的一个小镇上。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发现他很会读书,因此决定要尽量让他接受更多教育,盼望他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与此同时,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是一位敬虔爱主的基督徒,盼望奥古斯丁有一天也能够接受耶稣基督,成为一个服事上帝的人。

奥古斯丁很小就离家外出求学,在外生活时他接触到很多行为败坏的孩子,结果,当他在学业上越来越长进的时候,他的道德却越来越走下坡路;书读得越成功,他就越是能用他的聪明才智去做坏事。他心里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克服不了,所以他从小就深深地体会到人心里面善恶的挣扎。

学成之后奥古斯丁回到家乡做了一名老师,期间母亲莫妮卡带他去了教会,但奥古斯丁觉得教会牧者的讲道枯燥乏味,口才远远不如自己;而且他对圣经也没什么兴趣,因此完全不想接受母亲的信仰。在家乡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这年轻人发现,如果想要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才能,必须得到大城市去,就这样他去了当时北部非洲的大城市迦太基。大城市里的诱惑和试探更多,他的生活更加放荡,但同时,他内心的挣扎从来没有消失过,因此他也开始反思——人生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

更多
on 18 Aug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上一次节目中,我们认识了早期教会最重要的神学家奥古斯丁,他帮助早期教会稳稳站在“唯独救恩”这一立场上,强调灵魂得救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就在同一时期,教会还面对着另一个重要课题——教会是什么?

早期教会一直是相当团结一致的,不过还是出现了一些特别的小教派,例如我们在前几次节目中提到的孟他奴派和诺洼天派,等等。为了争取认同,那些小教派往往宣称,自己的信仰立场才是正确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教会,而其他教会的立场是错误的,不是真正的教会。

就在奥古斯丁牧养教会期间,北部非洲有一个运动相当流行,历史上称为多纳徒主义。多纳徒是一位教会领袖的名字,多纳徒主义所标榜的是一种分离主义,他们宣称,只有跟随多纳徒思想的教会才是真正的教会,其他的都没有资格自称为教会。

更多
on 11 Aug 2017 2:12 PM
简体中文

经过深入详尽的讨论,早期教会对基督的神性及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达成共识——耶稣基督的神性和祂的人性同样真实、同样完整。此后,信仰讨论的重点就来到了“罪”这个问题上。

与这场讨论紧密相关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奥古斯丁,他也是教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神学家。奥古斯丁生长在罗马帝国版图内的北非地区,信主之后成为当地一间教会的牧者。就在奥古斯丁带领教会期间,有另外一个人的主张逐渐在罗马教会当中流行起来,那人名叫伯拉纠。伯拉纠所关心的课题是——基督徒怎么才能在生活上讨神的喜悦。他鼓励、教导基督徒过一个圣洁的生活,实践上帝所喜悦的生活。这是一件好事,没什么问题。但接下来,伯拉纠就开始强调——既然上帝吩咐人要过圣洁的生活,那么在人的本性当中,就应该有一种本能上的因素,使人可以遵行上帝的吩咐。比方说,圣经提到基督徒应当爱人如己,应当帮助邻舍,帮助有需要的人,在个人生活当中弃绝罪弃绝黑暗的行为等等。伯拉纠认为,既然这些都是上帝的吩咐,人也应当去遵守,那么,在人的生命里面就应当具有某种本能,使人可以守得住这些命令,否则上帝的吩咐就不合理了。

更多
on 04 Aug 2017 2:1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