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已经谈到过修道主义对中古早期教会的贡献,到了中古盛期,修道主义继续发扬光大,而修道院,则逐渐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李振群老师在《透视教会春秋》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影响特别大的几个派别。
首先要说的是“本笃会”。此前节目中提到,本笃这位教会领袖设立了“本笃修道会”,其修道方式成了中古时期修道的主流思想。到了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本笃会已经遍布欧洲每一个角落,成了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修道会。不过接下来,本笃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当他们这个修道会声望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世俗的因素开始进到了修道院里面。例如,随着修道院人数的增加,开支也水涨船高。虽然当时欧洲王侯很热心将土地、金钱等物送给修道院,但还是入不敷出。为了应付经济的需求,修道院就把一部分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负责这些事务的修道士在修道院体系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修道院就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另外,当时王侯的王位和财产一般都是由长子继承,为了确保小儿子一生衣食无忧,王侯往往选择把小儿子送到修道院,同时把大片田地赠予修道院,交换条件是让这小儿子负责管理所赠送的田产。修道院在经济压力之下往往会同意这样的安排,但如果这个进入修道院的王族后代继续奢华的生活,甚至道德标准低下,就无可避免会带坏修道院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