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网络广播”

搜索表单

【教会春秋】(31):走向腐败的教会

  • 首页
  • /
  • 【教会春秋】(31):走向腐败的教会
肖容
17 Nov 2017

十二世纪末,教会踏入中古晚期。当时,罗马教会已经高度制度化,这意味着,无论坐在教宗位子上的人灵性水平如何,只要他按着传统礼仪和习惯办事,教会体系都能正常运作。而这,恰恰给教会生命留下了一个破口。事实上,中古晚期的确有许多罗马教宗对信仰、对圣经缺乏热诚,漠不关心。这些人千方百计坐到教宗的位置上,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对权力地位的野心,谋求一己私利。

当时罗马教会的腐败到底反映在哪些层面呢?其中一个影响非常大的就是圣职的公开买卖。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前节目中已经谈过,今天就不再深入了。总之,问题的起因是由于各地王侯介入了地方主教的委任;政教界限不清,把利益权衡带进了教会体制,结果圣职买卖越演越烈。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在中古时期也引起了非常大的不满,那跟当时罗马教廷的巨额花费有关。随着罗马教廷在欧洲各个层面的参与越来越多,相应的支出也就越来越大,但钱从哪来呢?当时几乎所有公民都是教会成员,所以罗马教廷就为所有人定了一个按年缴交什一奉献的数额。罗马教会就是透过这个“教会税”的征收,来维持教会系统各项事工的支出。当教廷支出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必须提高教会税,否则就入不敷出了。民众对此颇有微词,而当时一些地区的统治者们往往也同情自己的百姓,有意无意地阻挠教会税的征收。

经费短缺,教会税又不能顺利征收,罗马教廷于是另辟蹊径,开始在整个欧洲大陆大规模地推销赎罪券。

赎罪券这个东西在中古早期就有其雏形了,它的产生其实有一定道理,不能说完全错误。中古早期,如果基督徒犯了错,教会除了要求他做口头的认罪悔改,还要求他采取一定行动,免得认罪变成一句空话。比方说,如果一个人发脾气把邻居打了一顿,他就不能只是嘴上说“对不起”,他还必须有一些具体的行动,例如买一份礼物送给邻居,表示其悔改是真诚的。但如果这时候邻居已经搬家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在了,那该怎么处理呢?为了确保这些口头上表达了悔改的人仍然能够用具体行动来表达悔意,教会就要求这人把本打算用来买礼物的钱以奉献的方式送到教会。这个做法有其道理,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几百年演变下来,渐渐地,任何人做错任何事都得付钱来表示悔改的诚意了!这种风气在整个中古时期都相当普遍,“赎罪券”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教会印刷了一些单据,上面附有教宗的签名,让犯错的人可以按着事情的严重程度来购买。这样一个处理方式,看上去对教会、对个人都比较方便。问题是,随着这赎罪券越来越制度化,很多人开始以为——不管我犯了什么错,也不管事情的后果多严重,只要我付得起钱来买这张券,我的罪就可以得到赦免——付钱成了罪得赦免的手段了!

最后,中古晚期罗马教廷腐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圣职人员的素质。不难想象,当教宗其人不正的时候,他所选拔的下属也很难信仰纯正。当时的现实是,那些真诚为信仰摆上,真诚相信基督的人,多半都进了修道院;而留在教廷里面身居高位的,多数只关心个人的利害得失。

教会腐败的现实,让很多人开始质疑教宗其人,甚至对整个教会制度都产生了怀疑。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运动也接二连三地出现……这是我们下次节目要继续来了解的。

*****************

思考:当一个基督徒说他“单单信靠基督”的时候,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意思——人性是不可靠的。中古晚期的教会曾经相当腐败,今天的教会有没有可能腐败呢?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教会腐败?

喜欢1 反感0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bookmark this post

发表留言

Plain text

  • 不允许使用HTML标签。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