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网络广播”

搜索表单

【生命栽培】箴言:待人处事之道

  • 首页
  • /
  • 【生命栽培】箴言:待人处事之道
肖兰
05 Jul 2017

今天,我们要透过箴言来学习怎样合宜的看待自己,怎样合宜的看待别人。也就是怎样处己处人。

我们今天要读的经文是箴言14章1~35节。

从这段经文里,我们似乎很难找到清晰的结构和中心主题,但是这段经文仍然充满了宝贵的教训。 这里我们就选取其中的四节经文来做思考。 这四节经文都是关乎我们个人的自我修养的。

首先,我们要学习积极地看待事物。

第四节经文说 "家里无牛,槽头干净,土产加多,乃凭牛力。" 槽头就是喂牛的器皿,牛棚里没有牛就用不着清洗槽头,这是多省事呢?但这也意味着家中缺少了牛的劳动力,地里的收成就一定会受影响。有利就有弊,有得就有失。这些经文令我们想到老人家常说的一句话,没饭吃就不用洗碗, 要洗碗就表示有饭吃。是的,某顿饭要洗很多的碗, 就表示这顿饭有很多菜。

凡事都有两面。我们如果只看消极的一面,就往往忽略了其积极的一面。从消极的角度说,每样事物都带给我们一定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单身的也有单身的烦恼; 有孩子的有有孩子的烦恼,没有孩子的也有没有孩子的烦恼。

同样一间教会人数增多,就有增长所带来的烦恼和压力。地方不足,人手不足,关怀与栽培工作跟不上。 但如果教会没有这些麻烦,恐怕同时也意味着教会没有增长。亲爱的弟兄姐妹,你宁愿教会有增长而烦恼,还是没有增长而不用烦恼呢?当我们什么烦恼也没有的时候,也许我们已经失去生存的意义了。

总的来说,环境好与坏,得与失通常只差一线。让自己尽力适应环境,这比期望环境迁就我们要容易一些。许多时候,不是现实亏待了我们,而是我们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致忽略了现实本身。从学习接纳现实,我们可以转到学习接纳真实的自己。

 

从今天的经文,我们要学习第二个方面的教导就是诚实的看待自己。

第八节经文说: “通达人的智慧,在乎明白己道,愚昧人的愚妄,乃是诡诈”。

诡诈在新译本的翻译中是欺骗自己,也就是自欺。 人最大的聪明是有自知之明,最大的愚昧乃是自欺。 唯有能自知者才能被人所知,才能期望别人真知道自己。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 又如何区分哪个才是真我呢?

真相通常都是残忍的,我们不喜欢面对真相,尤其是自己的真相。每天早上出门前细心打扮,一丝不苟。可是这个美丽的样子通常维持不久,一出门头发就给吹乱了, 衣服也没那么挺直了。你有没有见过人对着镜子笑呢? 拍婚纱照就更是有趣。做太太的常常觉得这张拍的不好看,那张不像她,甚至要求全部重拍。但丈夫陪太太选照片, 却觉得张张都像太太本人,并没有什么分别。

是的,我们自己会介意那些细微的差异,但身旁的人其实根本不介意,根本没发现呢! 所以其实我们不接纳自己的真相,过于别人不接纳我们的真相。要是我们不满意自己的近况,自我欺骗是没有意思的。唯一的出路是寻求切实的改变,在能力范围内让自己变得好一点儿。

先天不足就后天补救。记得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美丽的年轻人是天赋,美丽的老年人是修养与艺术的结晶。也有句英文这样说: 做一个更好的人,确保在遇见新朋友之前知道自己是谁,才能期望那个人知道你是谁。

当然,明白己道也包括了明白自己的强项。有个小故事这样说: 一只小狗为他的前景感到彷徨,跟妈妈说: “我发现自己身无长技,不知有什么可做?” 妈妈问: “那你的其他同学情况又如何呢”?小狗说: “他们就不同了,蜜蜂做了空姐,蜘蛛做网络工程,百灵鸟做歌星,马做司机拉车,他们都做了最擅长的工作”。妈妈说: “确实你不能飞,也不会结网,但你可以做忠诚的狗,你可以成为主人的好朋友。你也只能做一只狗”。

对,我们只能做回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神既然在永恒里拣选了我们,我们就不可能是一无是处! 我们总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神的旨意,适应环境,明白己道。

 

在谈了积极看待事物,诚实看待自己之后,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第三个方面的教训——平衡关系中的付出和接受。

第十节经文说 “心中的苦楚,自己知道;心里的喜乐,外人无干”。

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支援能力有限,没有人真的能完全明白另一个人。我们可以学习增进自己的聆听能力和同理心,这有助于提高互相沟通的素质。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无法真的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一位牧师说, 他不久前去探望教会中一位患了末期癌症的弟兄。这位弟兄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肺部和肋骨,没有什么希望了。这位弟兄知道自己病情的真相,已经拒绝医生给他做徒劳无功的化疗。这也意味着无事可为,只是等待时间了。牧师问他此时的感受,这位弟兄说好像是给人打了一记重拳,打在地上,几经艰苦的爬起来,又再立即被人重打一拳,再次倒地。不过,他的信心还是很好,他不断的对牧师说,他知道自己一生是为主而活的。 牧师和同去探访的人都鼓励他安慰他,但大家也都知道, 他的病还是只能由他自己独自面对。死亡的威胁也是只能由他独自承受,旁人是怎么也帮不上忙的。

我们这样说并不表示人与人之间不要沟通,我们这样说只是要提醒自己,对事物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无法强求完美,很多时候妥协是不可避免的。接纳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上的限制,才会使我们不致有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可以恰如其分的处应人际关系。比如我们知道,我们的配偶或朋友在工作上有沉重的压力,就不要将过分难担的担子加给他们,以免他们承受不了。 若是我们的同事跟我们有上司下属的关系,又或者牵涉到个人与部门的利益,那么对方在做某个公事的决定时,必然不会从我们的观点或角度来考虑。他们有自己的想法,那是很自然的。而大家彼此之间有不同的观点也是很合理的。又比如,如果我们已经是年老的长期病患,我们最好不要期望儿孙每天放工后都来医院探望。 儿孙们总有自己的世界,他们不是为我们而活的。见面的时候不要总是呻吟抱怨,多说一些彼此开心的话。何必令人人心情沉重呢?我们对人不要有错误的期望,就不至失望。的确,人如果总是在别人面前诉苦,不断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期望整个世界都以自己为中心,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好朋友的。

这个规律也适用于教会。当然教会是讲爱心的,我们期望牧者和信徒比社会上一般人有更大的爱心,可以包容和接纳别人的性格缺点,可以更关心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圣经也教导我们,个人重担要互相分担。但是人总是人, 特别是现代人,生活压力有时实在沉重,除非是出于职业上的需要,否则不可能永远是单向的付出与接受。我们不能总批评别人没有爱心,不照顾我们,却不检讨期望别人长期照顾的想法本身是否缺乏爱心。是的,在抱怨教会缺乏爱心的同时,我们也得检讨自己是否同样缺乏爱心。

 

从今天的经文我们要学习的第四点,是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成败。

第十三节经文说 "人在喜笑中,心也忧愁,快乐至极,就生愁苦。"

这句话让我们想到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福兮祸所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些话。确实,居安思危是今天我们必须有的人生态度。这个世界是不稳定的,每样事情都变得太快, 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言之久远的。今天拥有的,明天就可能失去。所以在丰富的日子,就得为将来或许会出现的匮乏岁月作准备,常持温柔谦虚谨慎的心,不要生活豪奢,不要态度嚣张,要压缩自己的欲望和期望,不要将生活水平提的太高,保持可以从台阶上退下来的余地,为自己多留后路。

平时我们可以尽量培养一些不需要高消费的爱好和兴趣,比如阅读,盆栽,做运动等。此外,我们还要学习尊重别人,维持亲密的家人关系,参与服侍别人的工作,这些都是很好的。

如果我们已经做到了上述的要求而想要更进一步,那就让我们学习敬畏神吧!   学习尊敬身旁那些生活条件不如我们的人,努力跟他们分享我们所有的,同时怀着感谢的心去生活。

前面提到学习适应现实,不过我们也不要被现实缠住。我们的性格,待人处事的态度,都不要受现实过多的影响。信仰是最能帮助我们摆脱现实缠绕的。

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夺得的。这位女作家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12岁开始,每天放学后她都要到一个有钱人家里做几个小时的散工,十分辛苦。一天,她因工作的事向父亲沃福德发牢骚,她的爸爸听后说: “记住那是别人的家,你不在那里生活,这里才是你的家。你只管去做事,然后把钱带回家就行了。” 莫里森从父亲这番话中领悟出人生四个经验:

第一,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把工作做好。这不是为了你的老板,而是为了自己。

第二,把握你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被工作所把握。

第三,你真正的生活是与一家人在一起。

第四,你与你所做的事是两回事,你该是谁就是谁。

这四个经验,恰好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章经文的四个重点。积极看待事物,诚实看待自己,平衡付出与接受,谦虚谨慎地对待成败。

喜欢0 反感0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bookmark this post

发表留言

Plain text

  • 不允许使用HTML标签。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