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兰最近看到一篇有关当代著名神学家兼灵修大师卢云的文章,文章中讲到他晚年在加拿大一个智障院舍里的事奉。在一次受访中,卢云指着一位全院舍里智障程度最严重的年轻人,对来访者说:“他是全院的中心,让你的生活都环绕他而进行。他是院里的核心,是我们看到基督的所在。”起初看到这句话,肖兰还不太明白卢云的意思:院舍的中心不应该是院长吗?不应该是那曾先后任教于圣母院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卢云吗?怎么会是这个智商最严重的年轻人呢?卢云后来的解释让肖兰恍然大悟。他说:“这个智障年轻人是我们生活的中心,我们是环绕他而生活的。看着他,服侍他,我们必须非常的同心和谦卑。只要有任何的嫉妒、恶毒、争竞,都会在他的身上显现出来。他活得喜乐和健康,那我们也在成长;但如果他在忧郁苦痛中,我们的生命极可能是出了问题。”
是的,卢云的话其实点出了一个有关价值观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智慧、能力、尊贵和俊美等条件来衡量一个人。通常在我们的心目中,怎样的人才配成为焦点和中心呢?岂不是那些有学历、有地位、有钱、有能力的人吗?明星崇拜不是我们一直以来看人的习惯吗?然而,卢云的话提醒了我们,基督徒的价值观与世人的价值观是完全相反的;神看人的标准与世人看人的标准也是完全的不同。我们必须学习改变,学习用神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周围的人,学习用基督徒的价值观来与我们的弟兄姐妹相处。虽然这个学习不容易,虽然这个改变可能需要花上很久的年日,但我们还是必须努力,让神的话提醒我们,让圣灵帮助我们来做这样的改变。
今天,我们要从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劝勉来学习怎样用基督徒的价值观来过我们的教会生活。我们今天要读的经文是《哥林多前书》1章10-17节。
亲爱的弟兄姐妹,就像那位智障的年轻人反映了智障院舍中人们的灵命状况一样,教会是否一心一意,彼此相合,也反映了我们基督徒的生命如何。从刚才所读的经文中我们看到,哥林多教会面对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分党、分派;不同信徒各自奉他们欣赏的传道同工为领袖,然后互相对立,彼此攻击。虽然信中没有明言他们的争论点在哪里,但如果从紧接此段的经文来看,大抵应该是在谁的教导更有智慧,更具属灵洞见等争议上。有人认为保罗的教训最具权威,所以自命为保罗派;有人坚称亚波罗能言善辩,说话合乎逻辑理性,因而成为亚波罗派;有人则认为彼得才是教会的柱石,他是直接从基督那里领受教训的,因而自诩为矶法派;更有人干脆拒绝使徒的权威,而把自己直接与基督接上头,咱们才是最纯正的基督派!很明显,这样的分党分派,与他们奉为教主的保罗、亚波罗、彼得、甚至基督都没有关系。保罗等人绝不会企图在教会内别树一帜,建立属于自己的范围。哥林多信徒只不过是借用了他们的名义,自我标榜,组成了一个个互相攻击的小集团,教会因此便被分裂了。
在这里特别值得留意的是自称为“我属基督”的人。教会历史里常出现复原主义的思想。奉信这种思想的人,指责当时期的教会已被人间的遗传所毒害,纯正的福音被混杂了,因此主张教会必须回复到新约圣经所记载的使徒时代的模式中去。他们并不考虑两千年来神学和礼仪的发展,其实是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的;而且若有任何新的添加和改变,也必然是有所应用的。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今天有这样复杂的政治神学呢?有那么多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看法,而书籍也是汗牛充栋,多的教人眼花缭乱呢?是有人故意在混乱单纯的信仰,混淆信徒的视听吗?当然不是。假如我们真的能诵读《罗马书》第13章,不加注释便能解决各种问题,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圣经及神学研究的需要了。但真实的情况却断不是这样的,就算我们可以精确地判定保罗所说的话的意思,也必须进一步询问:保罗说这话时的处境是否与我们今天的一样?能不能直接将经文应用兑现?碰着某些特殊的,甚或在伦理上两难的情况,又应该如何处理等等。这样做是将单纯的问题复杂化了吗?不!真实的图画是,那些反历史反神学的复原主义者所做的,才是试图把现实世界压平或干脆否定其真实性,从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好能勉强凑合在他们固定、僵化的信仰公式中。
复原主义最喜欢指责别人为宗派主义者。他们反对一切在历史上出现的宗派,也拒绝所有的传统,甚至断言所有宗派都只是大淫妇,破坏了教会的纯全性。他们拒绝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加尔文,指任何肯定他们思想的人为拜偶像者,并且声称教会必须与耶稣基督或保罗接头,教会内只能存在一种声音——基督的声音。但历史告诉我们,复原主义者在否定一切宗派之余,其实只是建立了新的宗派,并且由于他们拒绝承认别的宗派的缘故,而使得他们的宗派色彩更为严重,门限更为森严;他们拒绝了圣经以外一切的权威,结果却使他们的教主成了独一无二的权威。在他们眼里,只有一种对圣经的诠释是有效的,就是他们自家的一套。正如在这里抗拒保罗、亚波罗和彼得,自命为基督派的,竟然成了另一个党派,结果与其它分党分派的人并无分别。历史上称为基督教会,耶稣教会,唯一纯全的耶稣教会的宗派何其多,就在短短百多年的中国教会历史上也不少见呢!
这里我们并无意鼓吹宗派主义,也不认为要将传统神圣化、绝对化。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情本身并没有自主的权威,它的合法性除了要看能否处理及应对新的时代环境外,还要放在圣经的审判之下,好使我们不是因为适切性而牺牲掉了真理的永恒性。宗教改革所强调的“唯独圣经”,反对天主教的将圣经与传统并列意义就在于此。但是“唯独圣经”却不等于将一切传统一笔勾销,我们仍然活在历史与传统之下。如果传统是指着人类知识和经验的累积的话,彻底反传统的做法就只会迫使我们走进反智的死胡同里去。再说,传统除了为我们赋予身份的认同感外,其实本身也是一个有效的信仰及行为的规范,叫我们有所遵从,不致任意妄为。毕竟千百年来先圣先贤所树立的典范,足可成为我们的借镜和榜样。
现在回到哥林多教会结党、纷争的问题上去。从经文中我们看到,因着保罗本人的名字也被卷入了此次的党争之中,成了某个集团的人所高举的形象人物,自然保罗的权威也就受到了另一个集团的人的挑战,甚至他的身份和处境也变得相当尴尬。他并不是作为一个局外者去处理哥林多教会内部的问题,不管他自己如何的无辜,他还是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中,再不能置身事外。所以保罗在此用了一个委婉而温柔的方法说话,他说:弟兄们,我籍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林前1:10a)。这是一个劝勉而非命令或指责,并且保罗将这个劝勉诉诸于耶稣基督的权威;他不是凭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这件事,更不是以自己的使徒身份来强制执行某个命令。他所说的无非是耶稣基督自己所要说的,并且劝说的有效性也完全在于耶稣基督的名。
保罗劝勉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姐妹什么呢?保罗劝勉他们:说一样的话,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b)。这里保罗一口气用了三次同一这个词,来强调合一的必须性。这叫人联想起他在《以弗所书》4章4-6节所说的七个一来。是的,合一本来就是教会其中一个界定性的指标,不是可有可无的,基督徒必须竭力维持这个合一性。当然,我们了解教会的合一必须在纯全真理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信与不信在此没有妥协的余地。但是如同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需要谨慎,别让自己的私意、偏执、成见混杂在对真理的诠释上,以至成为信与不信的分派。特别对基要主义的信徒来说,我们有太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太少互相包容、求同存异的胸襟;我们动不动就与人割席,仿佛合一是无关痛痒,随时可以舍去而不足顾惜的东西。这个明显不是保罗的教会观。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这里特别提到在思想和意见上的同一,以致信徒间能紧密地相连起来。是同一的信仰与对福音内容的相同见解,成为信徒相交的基础。
保罗从革来氏家里的人口中,得知哥林多教会分党、分派的情况,并对自己被卷进党争感到震惊与不满。他不喜悦有人在口头上或实际行动上奉他为主,所以他说: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林前1:13)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言自明的,并且也立即将焦点调焦到了基督的身上。如果不是保罗为他们钉十字架,那钉十字架的是谁呢?岂不是耶稣基督吗?他们奉谁的名施洗呢?当然也是耶稣基督了。因此在这两个问题里,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只有耶稣基督才是他们跟随的对象。保罗也好,亚波罗也好,彼得也罢,都不值得信徒追随;唯独基督,只有祂才配得荣耀。
在此,保罗给予了所有传道者一个很好的榜样——不以别人崇拜自己、追随自己而沾沾自喜,要常常慎防自己是否夺取了基督的荣耀。如果保罗派和亚波罗派等都追随了错误的对象,那基督派是否就可以顾盼自豪?大家都不对,而只有他们才对呢?不,保罗也针对他们提了一个问题——基督是分开的吗?基督岂不是只有一位,每个信徒岂不是都归附在祂的名下吗?谁可以声称所有信徒都走歪了路,都是属于撒旦的?两千年来就只有他们那个小教派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呢?谁有资格说他的教训垄断了所有圣经的真理,他的教会独占了基督呢?这种狂妄的自尊自大,不仅蔑视了其他信徒,甚至也蔑视了圣灵的保守能力,蔑视了作为教会元首的耶稣基督。
接着,为了进一步申明基督才是信徒尊崇的对象,保罗指出他其实并没有为多少个哥林多信徒施洗;当然即使他常为信徒施洗也代表不了什么,因为不管施洗者是谁,受洗者都只是借水礼归到基督的名下,都是奉耶稣基督的名接受洗礼。保罗之所以说:我感谢神,又说: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林前1:17a),并不表示他轻视水礼的地位,而是要借此为自己开脱。他并没有任何意图要在哥林多教会树立自己的党派,更没有人可以任何理由把自己归附到保罗的名下。
保罗是个游行布道者,专心以传福音为念。施行圣礼,带领教会日常运作等事,并不是他首要的承担,免得有人说,你们是奉我的名受洗(林前1:15)。这是一句充满智慧的话,也反映了保罗的圣礼观。早期教会曾就圣礼的有效性,与施礼者之间的关系起过严重的辩论。诺窪天派(Novatianists)与多纳徒派(Donatists)认为圣礼的有效与否,在于施礼者是否圣洁,信仰是否真诚。若施礼者为犯罪者则圣礼无效。居普良(Cyprian)则坚称只有大公教会所主持的圣礼才有效。分裂者既然自绝于救恩之外,所施的圣礼也就没有恩典相伴。但这两种看法最终都被教会拒绝了。奥古斯丁说得好:圣礼之有效与否,不在乎受礼者是否完全圣洁,也不在于施礼者是否在道德上相配,而端在圣礼所属的主,也就是神。不管什么人施洗,也不论什么人接受水礼,洗礼的合法性只在乎是否奉基督的名而行。
保罗果真是尊崇基督的。他没有说自己选择了传道而不是施洗作为其终身职志,他只是指出这是基督对他差遣的结果。如此也间接说明了,保罗并不认为传福音的工作就比施水礼高级或更配受尊敬。不!以传福音作事奉岗位并不是保罗自行选择的,而是基督为他选择的。保罗并不认为传福音的工作更容易使他成为万人景仰的大布道家;恰好相反,他强调的是在整个传福音的过程中,他都特意提防自己的形象被凸显出来,并努力使自己隐藏在基督的十字架背后。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林前1:17b)。“智慧的言语”在这里明显的是指着与希腊哲学有关的逻辑推理、辩说学,也就是2章1节所提到的高言大智。基督差遣保罗传福音,却不是用智慧的言语。这表示传福音是与智慧的言语互相冲突的。冲突在什么地方呢?包括内容以及传递的方式两个方面。保罗在下文中会就这点有详细的交代。这里他只提出了一个用智慧的言语的后果,那就是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换句话说,福音的内容,也就是十字架,将会丧失在高言大志的话语中。
愿我们都能够因神十字架的爱而享受着和平、美善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