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困扰,一度声势浩大的普世宣教运动到十九世纪末就陷入了停滞,然而,重重困难之中教会仍然持守福音使命,特别是在那些一向强调敬虔生活的教会当中更是如此。
人类跨入二十世纪后,发现迎接他们的是跟十九世纪很不一样的一个时代。十九世纪,欧洲列国虽然偶有纷争,但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与此同时,科技持续进步,民生水平日渐提升,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而二十世纪,却是一个多元、多变的时代。首先谁也没有料到的是,进入二十世纪不久,人类就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短短几十年间竟然两度爆发世界大战,全世界生灵涂炭;科技加速发展,也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并且,二战后大的殖民帝国纷纷解体,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然而新兴国家却不得不面对经济、医疗、教育诸多方面的困难,以及贫富悬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多变的时代,基督徒们开始问:怎样让现代社会的人们了解基督信仰对人生的意义?一些教会领袖提出,人的困境始终在于“罪”这个问题,因此人需要的,就是基督十字架的救赎。两次的世界大战,更加暴露了人性的丑陋,因此在二十世纪的教会当中,“传扬十架救赎的福音”成了许许多多教会和基督徒的基本共识,美国布道家葛培理就是这个时代的典范。葛培理创办的布道团获得了教会和基督徒的广泛支持,也凝聚了很多目标相同的群体,构成一个被称为“福音派”的大家庭。许多来自各宗派的基督徒聚集在一起,组成各式各样的机构,或推动宣教,或推广文字事工,或促进基督徒的读经生活,或专注于学生事工……不论具体做的是什么,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透过种种途径,使十字架的福音落实到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生活当中。
从十九世纪末年开始,教会的各个宗派和差会就渐渐意识到,把福音传到全世界不像之前想像的那么简单。以中国为例,投入到中国宣教里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是最大的,但福音工作在中国却面对许多困难。首先,多半宣教事工是透过中外订立的条约开展的,所以当时一般中国人都对基督教缺乏好感,甚至认为中国基督徒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而在中国基督徒的人群当中,知识分子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极少,导致中国的教会不得不长期依赖外来宣教士;再加上一些宣教士的作风跟传统中国文化格格不入,所以宣教事工在中国的推展并不理想。与此同时,各个宣教机构各自为政,差会之间彼此联络并不紧密甚至彼此竞争,导致效率不彰。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了其他一些宣教地区,渐渐让人们意识到,各个宣教机构需要整合资源,互相搭配。1910年,基督教各宗派和宣教单位在英国爱丁堡召开了一次国际性会议,这就是有名的“爱丁堡国际宣教会议”,各国教会领袖们第一次坐下来交换意见,共同思考推展福音事工的策略。这是近代教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基督教群体就开始流行这样一种方式——透过国际会议来协调各方意见,共同推进事工。
爱丁堡会议开了教会联合运动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会议结束后,各方同意成立常设机构“国际宣教议会”,协调各方资源和策略,帮助各个教会和机构继续保持联络和沟通,有效地使宣教事工在二十世纪的战乱、改变和压力之下继续推展。
“爱丁堡国际宣教会议”和“国际宣教议会”为不同派别的教会、机构营造了一个彼此合作的氛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基督教群体决定要进一步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服事社会。1948年,涵盖世界各大主流宗派的联合组织“普世基督教协进会”成立,标志着教会联合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从二十世纪初期到中期,教会中的联合运动发展相当迅速,人们称这种联合运动为“合一运动”。一方面人们认为,教会四分五裂的局面不符合上帝的心意,因此需要朝着建构大一统教会的方向发展,建立普世合一的基督教会;另一方面,不论是宣教使命,还是救济工作,都需要教会、机构联合起来,携手进行;再加上二十世纪社会的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弥漫在社会各个阶层,更进一步推动了教会内部的联合,使得联合的诉求成了教会在二十世纪发展的主轴。
然而,就在这股追求联合的潮流当中,二十世纪的神学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派系,例如自由主义、新神学、新正统派等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特色是,对圣经作为上帝启示的绝对性,采取一个比较宽松的立场。结果,一些严谨地视圣经为神的启示,坚持圣经在信仰当中具至高地位的教会群体,开始对这些新兴的神学派系产生疑虑,双方在合作上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普世基督教协进会”成立后,他们的神学立场也慢慢向自由主义倾斜,引致坚持圣经权威的福音派人士不满。福音派人士认为,教会间的合作固然是必须的,但基要信仰绝对不能妥协。就这样,福音派和普世派的分歧渐渐浮现,合作空间越来越小,福音派决定另起炉灶,继续推动联合运动。
1974年,在葛培理和斯托德等人的推动带领下,全球福音派教会在瑞士洛桑签署“洛桑信约”,表达了福音派教会要同心完成福音使命的决心。
洛桑福音运动影响深远。以华人教会为例,此前一向是各自为政,好像一盘散沙,在福音使命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和民族;但就在第一届洛桑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教会代表决定一同推动华人教会的合作。1976年,第一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在香港举行,整合华人基督徒资源、促进合作的“华福运动”从此拉开帷幕,透过会议和工作小组等方式,全力推动华人教会之间的合作,投入普世宣教的行列。今天,各地华人教会不论规模大小,多半都有从事宣教事工,而华人自行创立的差会也相继成立,一改从前被动、孤立的作风。
***********
如果说十九世纪是普世宣教的世纪,那么二十世纪就可说是教会联合的世纪。在这个时期,教会虽然面对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却在求同存异、彼此合作、共同努力的气氛之下,互相搭配,互补长短,诚为一桩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