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网络广播”

搜索表单

【教会春秋】(22):图像之争

  • 首页
  • /
  • 【教会春秋】(22):图像之争
肖容
15 Sep 2017

上次节目中我们提到,在西罗马帝国不断衰落瓦解的过程中,中古前期的西方拉丁教会越来越多参与政治运作,逐渐成为一个高度集权的教会。今天,我们要看一看那个时期东方希腊教会的情况。

当时拜占庭帝国政治相对稳定,东方教会发展一直也比较稳定;但就在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当中,东方教会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争论,导致教会元气大伤。那就是“图像之争”。

所谓“图像”,指的是一些与基督信仰有关的图案、雕塑或其它物品,如十字架,耶稣基督的画像,某一位圣徒的雕塑,或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杯子、盘子等等。

“图像之争”又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看,因为耶稣基督是圣洁的神,所以每个基督徒都应该过一种圣洁的生活;而当纪念殉道者的风气在东方教会越来越流行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就认为殉道者是极其神圣的人,他们称殉道者为“圣徒”。这样本来也无可厚非,因为圣经也教导基督徒要效法从前那些爱主的信徒的榜样。问题是,当事情进一步发展时,“神圣”的观念就从“圣徒”扩展到了跟他们生平相关的物件上,例如圣徒的画像,圣徒用过的东西等等。对过去的圣徒尚且如此尊重,与耶稣基督生平事迹有关的画像、图案,岂不更要加倍敬重?就这样,“图像”逐渐在当时信徒心里具有了一种神圣的含义,很多人热衷于收集、保存、展示这些“图像”。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些“图像”的存在有其正面价值,因为当时的社会文字材料不多,更没有广播、电视、电脑这些资讯手段,“图像”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更生动、真切体会信仰的含义。但当图像过度盛行,一些有迷信思想的人开始以为,向这些图像下拜就等同于敬拜上帝了。这时候,教会里就出现了反对的声音,要求要采取行动遏制图像的流行。

这场争议本来是教会内部的事情,但由于拜占庭帝国中央政府非常强势,皇帝的意见也影响了教会的立场。如果当时在位的皇帝提出禁止图像,教会就倾向采取反对图像的立场;如果当时在位的皇帝带头使用图像,教会就倾向采取容忍或赞成图像的立场……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有关图像的争议就演变成为越来越激烈的冲突。争议起因基本上有两大因素。首先是神学上的理由——反对图像的人指出,圣经明确禁止制作、敬拜任何偶像;他们认为,当时流行的“图像”就是圣经所说的偶像,必须严加取缔。另外还有一个理由,跟当时拜占庭帝国的处境有关。进入第七第八世纪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国力开始走下坡路,统治阶层就有人把国力衰退的原因归咎于那些图像。他们认为,图像的广泛流行触犯了上帝的诫命,引发神的审判和震怒;如果帝国想要重新获得上帝的祝福,就必须铲除所有图像。

这时,图像已经不单只是信仰生活当中的一个问题,也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支持和反对的双方都有自己立场非常强硬的支持者,冲突在所难免。当中最著名的一次冲突,是由拜占庭的皇帝利欧三世挑起的。公元726年,利欧三世下令禁止使用图像,并由中央政府出面在全国范围内清除所有图像;他还解除了持反对意见的主教长的职务,换上另一位支持自己的主教长领导东方教会。这样的举动让教会非常不满,认为皇帝的做法干涉了教会内部事务。就这样,官方坚持走强硬路线,而教会内部也走向支持和反对两个极端。很多人因为支持图像而被政府处以死刑,事情闹得越来越僵,经过几任皇帝都无法平息,甚至引发内战。最后,一位皇太后决定平息这场纷争。她采取了一个中庸的方式,一方面恢复图像的使用,以平息民间怨愤;同时为图像的使用设定一定规范,以此安抚反对者。直到第九世纪,东方教会才从争论当中稳定下来。后来,图像大致上还是为教会所采用,反对图像的极端手段也渐渐停息,但这件事导致东方教会分裂成许多不同派系,教会生命力大不如前。

★         ★         ★

思考——

听众朋友,你的教会里有没有摆设十字架或是其它一些图案、标语之类的东西?你怎么看待这些“图像”?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某些传统本来是有正面意义的,但如果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也难免会产生反效果。另外,在信仰的课题上,高压手段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强烈反弹;既如此,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的信仰立场跟现实如何才能有一个平衡?

图像之争的教训,应当成为教会今天的警惕。

喜欢0 反感0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bookmark this post

发表留言

Plain text

  • 不允许使用HTML标签。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