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兰同您一起查考《以赛亚书》已经有两个月了,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虽然每段经文的内容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有一个一贯的信息就是——神要祂的子民将生命的主权完全交付在祂的手中。唯有这样,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然而,对人来说,交出主权又谈何容易呀?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我们自己的事情,要完全交出让别人来做主,让别人来全权掌管我们的命运,不是很没有安全感吗?是的,或许您已经看出了这想法中间的问题,要掌管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大能的神啊!但是我们认识这位神吗?如果不是真认识祂,我们又怎能去信赖祂呢?
戏剧家易卜生有一出著名的戏剧名叫《玩偶之家》,剧中的女主角名叫娜拉。娜拉是一位既漂亮又富有气质的女子,深得丈夫的欢心。但,有一次娜拉突然醒悟过来,知道丈夫之所以喜欢与她一起出席各个大小晚宴、舞会,并不是真正喜欢她,只是为了将她的美丽与气质炫耀于嘉宾面前。在丈夫的心目中,其实从来没有娜拉这个人,有的只不过是一个名女人,一个受众人欢迎的人而已。于是在一个盛大的舞会之后,娜拉向丈夫表示,不能忍受再与他共度一晚了。丈夫知道娜拉要离开后,央求她即使要远离,可否也留待天明才动身呢?娜拉说了一句让许多人的心弦为之震颤的话:我岂可与一位陌生的男人共渡一晚呢?
弟兄姐妹,我们常常说我们相信那位创造宇宙万物的主。然而,我们心中的这位神,又是何等的模样呢?我们真的认识祂,愿意一生一世都追随祂吗?打开圣经,我们常常看到先知责备以色列人,因为他们不愿意顺服神。也因此,他们的脚步常常东倒西歪,心灵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今天,我们要从《以赛亚书》28章7到13节的经文中来学习如何卸下重担,交托给神,并且从祂那里得到真正的安息。
有一个汽车广告,画面上有一位年轻英俊的男孩开着一辆豪华的房车,来到深山野岭中,很悠闲的享受。广告的口号是:要知道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看他用什么方法消闲就可以了。有道理吗?按照世人的眼光,当然有道理。或许,我们也可以借用这句广告词,将它套用到属灵的方面。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信仰有多成熟,看他怎样对付内心的惧怕就可以了。
先知以赛亚曾经对亚哈斯王说:你要谨慎、安静。现在他又说:这样才得安息。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以赛亚是多么看重有关安息的道理,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属灵的意义。现在,以赛亚给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有安息吗?
我们怎样去理解刚才读的这段经文呢?有学者认为,《以赛亚书》第28章所描写的这段历史,很可能是于主前732年叙利亚灭亡,或721年北国以色列灭亡为背景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段历史应该是在犹大王希西家的后期,大约在主前705年到701年之间。
由于年代相隔久远,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这段历史的具体时间。但从经文的信息,我们仍然可以清楚的看到,那时犹大国的外交政策似乎有了变化,先前他们一心一意依靠亚述为外援,现在则转向了埃及。虽然依靠的对象有了变化,但先知以赛亚仍然视这种与人结盟的后果和先前的并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先知说明,埃及并不会如亚述一样来犯,但他们也不会在犹大国需要外援时施以援手。所以,先知在这里发出了一连串“祸哉”的宣告——如果犹大一意孤行,后果必遭灾祸。然而,先知的话在当时通常都是不受欢迎的,以赛亚也不例外。要明白7到10节的意思,我们可以假设那里正在进行一场辩论。经文形容有先知和祭司都喝醉了酒,情景不堪入目。这些先知和祭司是谁?我们无法知道;他们为什么喝得酩酊大醉?我们也不清楚。喝那么多酒可能是有值得高兴的事吧!是节期吗?还是有特别值得庆祝的活动呢?经文也没有说明。可能这些先知和祭司喝醉酒,跟节期和庆典活动都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跟政治发展有关。可能他们在庆祝犹大与别国订立了联盟,以为他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他们的计划一定会成功。犹大摆脱亚述的辖制看来是指日可待了。所以,他们在那里高兴地预祝国家的解放。很明显的,以赛亚与他们站在了一个对立面上,反对他们的立场;而且看来这些祭司和先知的意见,也得到了希西家王的认同,他们就成了一群政治正确的人。反过来说,希西家的决定可能也受到这些人的影响。无论如何,以赛亚的立场跟他们是不一致的。
在任何时代,得势的都会看不起失势的,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些祭司和先知在嘲笑以赛亚,因为以赛亚惹他们发怒——他们认为以赛亚轻看了他们,把他们当成了刚刚断奶离怀的幼童,好像什么都不懂,羞辱了他们的智慧。他们觉得自己是已经能够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了,不用别人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应该思想的。因此,他们模仿以赛亚,好像他正说着牙牙童语似的。“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是一连串的希伯来文语音。领袖们利用这段的语音来嘲讽以赛亚的信息,装扮成像一个成年人教导一个小孩子般的情况。“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是教导孩童的一种方法,每次只能一点一点的教导。换句话说,他们拒绝认真接受以赛亚的话,当然更不愿意照着他的信息去做。是的,这群喝醉酒的祭司和先知,对自己的智慧似乎很有把握。他们可能以为自己已经是解释当时情况的权威,所以对以赛亚不屑一顾。他们用话语来嘲弄以赛亚,一方面想打击以赛亚的自信心,同时也否定他作为先知的身份和权柄,他们相信神是站在他们那边的。
在第11到13节的经文中我们看到,面对反对者的攻击和嘲弄,以赛亚也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反驳。如果这些祭司和先知不肯聆听和接受耶和华借以赛亚的口所宣讲的话,那么耶和华会借外邦人的口,用另一种更难听懂的语言来教导他们。
耶和华的教导是什么呢?第12节经文说:这是安息,让疲乏的人得安息,这是安息之所。在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以赛亚教导的核心就是安息。安息是什么?如果按照当时的历史状况和先知以赛亚的思想来理解,安息就是:放弃谋求政治和军事盟约,放弃对这些盟约的依赖,全心倚靠耶和华,不要走在耶和华的前面,不要以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看历史的现实。
犹大既然以耶和华为主,那就应该走在祂所喜悦的道路上。安息是人遵耶和华为主的方法。《以赛亚书》30章15节是这教导最好的说明: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具体来说,安息就是要保持冷静,不轻举妄动。正当迦南境内各国纷纷蠢蠢欲动,密谋反抗亚述时,犹大应当保持冷静,保持中立,不让自己卷进这危机四伏的政治漩涡中。这样,犹大方能确保自己不会招致无谓的伤害和财物损失,更不会落在被亚述所灭的厄运中。亚哈斯时代的经验应该成为他们的借鉴和警惕。可惜,忠言逆耳,耶和华的劝告和教导被拒绝了。这信息从亚哈斯时代到希西家时代祂一直在讲,可惜的是一直都找不到听众。如此,以赛亚在异象中所见和所听闻的信息,又再一次被证实了,就是:人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但第13节经文告诉了我们这些拒绝接受神话语之人的后果——他们必会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络被缠住。对于人的骄傲与麻木,耶和华必不会坐视不理。其实,不需要耶和华采取行动,他们也会落在这样的处境中,因为人的行为中本身已经包含了结果。第13节中所预告的这个结果,实际上是引述了8章15节的话而成的。
第10节中的“命上加命,律上加律”,可能是小孩子牙牙学语的情况。在第13节就成了外邦人的语言,听不懂,也不明白。但讽刺的是,这些难懂的外国话竟会是耶和华所使用来教导犹大的预言。这语言必定是亚述的语言,所以以赛亚正是在向犹大国内的那些祭司和先知宣告说:他们离开耶和华,宁愿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与外邦的盟约上,那么这些盟约就会成为犹大的绊脚石,成为犹大的坟墓,使他们跌倒灭亡,犹大最终要被外邦所辖制。
是的,人不愿意学信心的语言,那就会学失败的语言;人不听神用他能懂的语言所说的话,那么,神就会用他听不懂的语言来向他说话。在严厉的审判中,神仍然是幽默的。
神要犹大学习在祂面前安息。安息的功课真的是那么难学吗?为什么人总是不愿意安息呢?如果按照上面的解释,安息就是放弃人为的方法。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安息的功课那么难学。
人都喜欢控制——控制自己的生命,控制自己的前途,要把做决定的能力和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人一旦放下手中的控制权,就会有失控的感觉;而人是不能活在这种失控的感觉中的,因为那样人就没有了安全感。这有点儿像开车一样,有时候别人在开车,自己坐在车里,走哪条路是开车的人在掌控,而坐车的人没有控制权。因此,有的人就会感觉不舒服,好像自己被绑了似的,不能做主;当然也会有坐车的指挥开车的事情发生,坐在车里的人指挥开车的人该怎样开,不过这种情形通常会使得开车的人很不高兴。从这个比方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耶和华的感觉。这里安息就是叫我们住嘴,不要指手画脚的,要让神全权掌握我们生命的这部车。
事实上,回到神的应许上,以这应许作为衡量外在环境的标准和基础,并不等于把人丢进一个失控的状态中,因为人从来都没有掌握自己前途的智慧和能力,也谈不上什么控制。说控制只是一种幻象、幻觉,以为人在作主。而事实上,在这有限的历史空间中,没有一个人能凭自己的能力,叫自己多活一刻;人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既然如此,安息只不过是坦然承认自己对生命的道路没有控制权。
安息最终来自承认祂是主。现在,犹大的毛病就是不肯面对这个事实,不肯承认这个事实;他们还在骗自己,以为自己所定的计谋能保障自己的生命不受威胁。反对以赛亚的人所说的那番话,是在嘲弄他,但回过头来想想,那番话毕竟好像还是对的。他们的确是幼稚的如同刚断奶离怀的孩童一样——刚断了奶就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弟兄姐妹,我们懂得欣赏耶和华的心意吗?我们真正认识耶和华吗?是的,耶和华愿义人在祂里面得安息,祂那里才是人真正的安息之所,可惜人不肯听。耶稣基督宣告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重担实际上是人为的缠绕和牵绊,耶稣的轭是祂所赐的救赎平安。背负耶稣基督的轭和祂的担子,这听起来好像很辛苦、很吓人,但原来这才是安息。是的,让我们回到神那里,因为祂是赐人安息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