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网络广播”

搜索表单

【生命栽培】哥林多前书(09):你的事奉重要吗

  • 首页
  • /
  • 【生命栽培】哥林多前书(09):你的事奉重要吗
肖兰
15 May 2018

近来肖兰与一些神学院的同学聊天,大家的话题自然就谈到了事奉的艰辛。有同学说传道人的工作是做给神看的,虽然工作弹性很大,别人也很难时刻监督、衡量工作的成果,但想到自己真正的上司是神,就不敢疏忽了。

同学这番话让肖兰想到了有关米开朗基罗的一个故事。在罗马西斯廷教堂的屋顶上有一幅震惊世界的艺术品,那就是由著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所画的大型拱顶画——圣经《创世纪》第一章的故事。这幅拱顶画的创作耗费了米开朗基罗四年的时间。这四年里,米开朗基罗必须攀着梯子爬上脚手架,仰面朝天地躺着作画。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像服苦役一样地创作,常常废寝忘食。整个画作十分精美,颜色调配也很适宜,被公认为千古杰作。然而,四年的辛勤创作,使米开朗基罗在最后完成这幅作品时,年仅37岁的他竟变成了一个弯腰弓背的老头。有朋友问他:“参观的人都是从地上仰望着看,距离那么远,你何必下这么大的功夫,画得这样仔细呢?” 米开朗基罗回答说:“可是,我自己知道画得是否完美呀!”

是的,我们基督徒的事奉不也是这样吗?虽然别人不一定注意到我们的事奉尽不尽力,但是我们自己却最清楚自己的情形。有朝一日,当我们来到神面前交账时,我们能够坦然地将自己所做的一切摆在神面前吗?在《哥林多前书》3章10-15节的经文中,保罗也同当时的信徒谈到这样的话题。不过,保罗是从建造的角度来谈事奉。这里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保罗是怎样谈起这个有关事奉的真理。

刚才我们读了《哥林多前书》3章10-15节,不过回顾前文,我们看到保罗曾在3章9节的经文中用了两个意象来说明神、事奉者与信徒之间的三角关系。这两个意象一是所耕种的田地,二是所建造的房屋。有关耕种的田地这个比喻,保罗在6-8节已有说明;而建造的房屋则在本段,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读的经文中,保罗才解释其含义。

前面保罗指出,事奉者所做的一切工作,无非是与神同工;真正成就事情的是神,因此“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7节)。事奉者只是照主所赐的恩赐来行事的仆人罢了,根本不值得哥林多信徒对他们推崇,更不应当奉他们的名树党立派。但是,事奉者自觉其地位并非不可替代,“算不得什么”,就表示他们从此便可以轻慢他们的事奉吗?不,保罗说:“栽种的和浇灌的都是一样,但将来各人要照自己的功夫,得自己的赏赐。(8节)对被服侍的教会来说,的确没有什么人的事奉是至关要紧、不可取代的。每个事奉者的重要性都是相对、有限的,因为真正牧养信徒的是大牧人耶稣基督,真正引导信徒的是保惠师圣灵;人只不过是配合神的工作而已。并且,倘若神了解某群信徒的需要,就是缺少了“我”,祂也会另外兴起别的领袖,给予同样或更多的恩赐来满足他们。但是,保罗在这里要补充的是:对事奉者本人来说,他的事奉是否努力,是否尽忠,却是生死攸关的一件事。所以这样看来,我们的事奉既不那么重要,但又是极其重要的。

既不重要又非常重要的事奉

在10到15节中,保罗便以建造房屋的意象来阐明这种既不重要又非常重要的两重关系。“我照神所给我的恩,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10节)这句话是保罗的自白。从这一句自白里,我们首先看到保罗是哥林多教会的创立人、奠基者,是他最先在哥林多传福音,引导人皈依基督,然后建立起教会。就好像一个有本领的建筑师为一间房屋造好了地基部分。其次,保罗承认,哥林多教会之得以建立,他并不能占去所有的功劳,其他人的努力也同样重要。保罗只是奠立了根基,上盖的工程还有待其他建筑师去完成。当然,这里必然包括了“浇灌了”的亚波罗在内,但也可能包括1章12节提到的彼得和其他不知名的领袖或传道者。

  • 保罗除了没有把哥林多教会视为自己所出的孩子,因而据为己有外,他也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事奉,有一个持平的看法。一方面他没有妄自菲薄,假意谦虚地说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样的自谦不但会亏损自己,更亏损了差遣他的神。保罗说:“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用了恰当的方法来建造房屋的根基。”(10节)另一方面保罗又指出,他之所以能担当建造根基的重任,完全是照神所给他的恩。“恩”在这里既可以解释为广泛性的恩惠,也可以具体的指着某项特殊的恩赐,比如传福音的使命和能力。就好像3章5节所说的,事奉者的事奉条件和方式,完全由他从神所领受的恩赐所限定;保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聪明的工头,他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建造哥林多教会的根基,就在于神给予他这样的恩赐。这里我们看到保罗对自己的事奉,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

基督是教会唯一的根基

在第11节中,保罗又进一步声言:“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11节)这句话的确实意思有点儿不太好懂。首先,保罗或许重申他虽然是教会的奠基者,但教会的根基却是耶稣基督,而不是奠基者的他;是他所不能不传讲的十字架的道理、神藉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恩,成了教会得以建立的基础;离却福音、离却福音的赋形者耶稣基督,便再没有教会存在。其次,保罗也可能在这里间接地警告或提醒哥林多信徒及其他后继的教会建造者,千万不能偏离他所奠立的那个“耶稣基督的根基”。在他看来,哥林多教会之所以产生种种严重的问题,明显地已有偏离福音的危机倾向。而对一切教会建造者工程的优劣判别准则,也全在于他们是否按着这个已经立好的根基来接续工作。任何人如果企图另立根基,传讲别的福音,就必然是异端,是教会的破坏者。

无论如何,这里保罗陈明了一个事实:教会是由不同恩赐的人通力合作才建造完成的,没有人可以占尽所有的光荣;并且,教会的真正基础是耶稣基督。人的工作,或说事奉者的工作,对教会来说并不是缺之不可的关键中枢。

事奉的态度:我们的事奉是否蒙神悦纳?

但是,对于事奉者本身来说,他事奉的好坏,却足以影响他的一生,以及神与他的关系。所以保罗说:“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10节)既然教会的根基是耶稣基督,而祂是比万有都要宝贵的救主,那我们在祂之上搭建的工程,就必须是同样珍贵,好能与根基相配合的。保罗列举了六种材料:金、银、宝石、草、木、禾秸,作为这个道理的说明。六种建筑材料都是当时期通用的,不同的材料配合着不同的需要。没有人会用禾秸来盖搭人住的房屋,也没有人会用金银宝石来堆砌马厩牛棚。所以问题是,我们当如何看待自己所做的事奉,所建造的教会的工程?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至为神圣的任务,值得我们竭尽所能,呈献所有,付上一切代价来完成它呢?还是这工程根本就是一项不值得重视的粗活贱业,只要敷衍应付,便能打发过去的呢?

我们对事奉的态度,对信徒的关怀,就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材料来践行事奉的责任。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对那作为根基的耶稣基督的重视程度,祂在我们心中的优先次序,价值排列中占着何种的位置,这一切的因素都影响着我们对祂的委身、我们与祂的配合。“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弗4:1)我们当怎样做,才能配得上那位施恩给我们的耶稣基督呢?

是的,我们该用什么材料来建造房屋,才能与耶稣基督这个宝贵的根基相称呢?我们所用的材料,决定了所建造的房屋的素质。保罗告诉我们,有朝一日我们的产品会经受一个品质的试验,有火会显现出来,并且焚烧我们的工程。假如我们用的是不坚固、不经久的材料,那么工程便会烧毁;惟有那些用珍贵材料盖搭的房子,才能成功地通过测试。所以,没有人可以推搪塞责,以为只要将责任打发过去便安枕无忧。第13节的经文说:“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

这里所说的“那日子”,自然是指基督重回、审判活人死人之时。第13节的原意是:“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在那日子会将之昭告天下,而那日子是在火中显现出来的。”那一日是在火中显现出来,也就是表明重回的基督是以全能的审判者的身份再度君临天下。到那时还会有多一次机会、重新来过吗?没有了!如今就是多一次的机会,现在就是再来过的时间,我们应当好好珍惜。那个日子还没有来到,是因为神对我们仍然容忍,容许我们从头来过。

在审判的日子来临时,一切努力都太迟了。我们所作的一切,都要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呈现出来,等候祂的品评和试验。若果真我们的事奉能够蒙祂悦纳,在火的试验中仍然能够存得住,就可以接受祂的赏赐。反之我们就会受到亏损。“亏损”这个字的意思不容易确定,可以指着工程被烧了的损失,可以指着我们自己受伤害,也可以指受刑罚。由于保罗用这个字作为“得赏赐”的对照,所以第三个解释,也就是受刑罚这个解释或许最为合理。

人得救纯粹是“本乎恩,也因着信”

不过,保罗又补充了一句,“自己却要得救”(15节)。虽然那些人因用材不当,事奉不力而遭受刑罚,却不至影响他们的得救。他们还是可以得救,虽然经受审判的过程惊险万分。保罗的说法从表面上看,似乎与耶稣在《马太福音》25章14-30节,31-46节中所说的比喻相冲突,因为耶稣的比喻似乎表明,那些恶仆、懒仆、“无用的仆人”,是要“往永刑去”、“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但如果仔细分析,则保罗所说的与耶稣的教训其实并不矛盾。耶稣所谴责的,是那些拒绝遵行祂的命令、藐视祂的教训,甚至拒绝尊祂为主的人。但保罗这里所论及的,基本上是愿意事奉的基督徒,只是事奉的态度与方式有问题罢了。如果“因信称义”是我们赖以得救的基本原则,那么我们至终蒙神的接纳,便不会与我们的工作有直接的关系了。

这段经文的最后一句话也许会引来较多的讨论:“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15节)天主教会相信,这里指的就是炼狱。自中世纪开始,大公教会便认定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还有炼狱的存在。炼狱是一个中介的过渡地方,以收纳一些在生前皈依基督、却又犯了非致命性罪行的信徒,让他们先接受应得的刑罚,炼净自己的灵魂,才可以进入天堂。就好像这里所提,那些不按照神的心意来建造教会的人,他们在末日的审判里接受了刑法,却又罪不致灭亡,故此先在炼狱里煎熬一段日子,“从火里经过”,然后才得救。然而对更正教信仰的我们来说,炼狱的观念是被坚决拒绝的,因为它一方面并无稳固的圣经和历史根据(初期教会的教父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另一方面炼狱的观念也与我们“因信称义”、“唯独恩典”等基本教义相抵触。因为炼狱的观念使得救变成了一个律法性的交易——什么罪恶要由什么刑罚或善功作补偿,它完全忽视了人得救是纯粹“本乎恩,也因着信”(弗2:8)的事实。所以它无法与我们所持守的关键教义相协调,必须予以摒弃。

那么,我们当如何解释“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这句话呢?最合理的解释,便是把13-15节的“火”看成为一个双关语。在第13节,保罗用“火”来代表试验我们建屋工程的媒介,但在第15节,保罗则用“火”来代表其危险性。他们的得救“就好像从火里经过一般”的千钧一发,也就是“仅仅得救”的含义。任何依据人的智慧迳自建立教会的人,按着他的所作所为,本来是该被神弃绝的;但神因着祂无比的怜悯和恩惠的缘故,只弃绝了他的工作,并没有把他本人也弃绝了。于是他便是这样勉强地得蒙拯救。虽然结局仍叫人欣慰,但也不免让人捏把汗。

总结:

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的事奉对教会虽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对自己在神面前所领受的赏与罚而言,却是极其要紧的。就因为我们至终要面对审判,我们所作的一切要成为刑赏我们的凭据,我们要向神交账,那么,今日我们又岂敢怠慢,岂能轻忽地、不负责任地承当事奉的担子呢?我们岂能以自己的岗位原不那么重要,真正成就万事的是上帝来作为借口,而不是将自己全力以赴,并且竭尽所能,只按着神的心意来建立圣徒、建造教会呢?

耶稣基督才是教会真正的根基,是教会的磐石,唯有祂才是值得我们称颂,值得我们跟随和全心事奉的主。教会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只有同心合意地建造,才能把我们这个属灵的家建设得美好。

喜欢0 反感0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bookmark this post

发表留言

Plain text

  • 不允许使用HTML标签。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