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网络广播”

搜索表单

【生命栽培】以赛亚书:服于上帝的权能

  • 首页
  • /
  • 【生命栽培】以赛亚书:服于上帝的权能
肖兰
23 Jan 2018

最近肖兰听朋友讲了一件趣事,觉得深有感触。朋友说父亲节那天他到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女儿手里拿着一件用花纸折叠的衬衫,郑重其事地送到他的手中,用她那有限的词汇对父亲说:“送给你。”朋友问:“这是什么呀?”“衣服!穿呀!穿呀!”原来,这是幼儿园教小朋友做的手工,为的是给父亲当父亲节的礼物。见到女儿雀跃的样子,做父亲的当然高兴,但是这件纸折的衬衣比朋友的手掌还小,叫他又如何能穿得下呢?

是啊!为人父母的大概都曾收到过类似的礼物吧!或许在孩子的眼中,那真是一件可穿、可用的东西,可是在大人的眼里那实在不成一件物品。由此,肖兰就想到了我们和创造主之间的关系。是啊!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和创造主看世界的眼光又会是怎样的不同呢?一定比孩子和大人看那件衬衫的距离要大得多吧?今天的经文《以赛亚书》40章12到17节,就向我们指出了这个差距。通过这个指出,我们将会再次从中领略造物主的伟大与奇妙,看到人的渺小,看到惟有神才是人真正的依靠。盼望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更懂得依靠神。

《以赛亚书》第40章应该可算是旧约圣经中最伟大的篇章之一,细心读的人都必定会受到感动和激励。从经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伟大的篇章绝不是在舒适的房间里写出来的。这篇如此重要的讲论是在一场很重大的信仰危机中产生的。从前面的经文查考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以色列百姓内心充满了罪咎感,对自己的前途完全失望;也因此,他们对神的信心也跟着动摇,甚至对神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之情。

面对这样的处境,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百姓有力量重新面对现实环境,同时又能从危机中重新认定信仰的意义呢?试想一下,我们如果处在以赛亚的时代,落在那样危急的处境中,大概那些重大而困难的问题也早就把我们给吓坏了。我们也同样会担心和忧虑,怎样才能解决那些难题?如何为那些难题找答案?

经文告诉我们,以色列人当时就处在这样的局面里,他们似乎被难题困住了,无法找到出路。面对着万般困境,究竟如何是好呢?方法之一就是回到万物的本源那里,从问题最基本处着手来寻求解决之道。那么,到底什么是最基本的呢?最基本的当然莫过于世界的起源了。所以作者就以创造为题材,在第12节经文中,作者发出了一连串质询性的问题,都是关于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是的,人世间谁曾做过那样的事呢?第12节经文中一共有五个反问式的句子:谁曾用手心量诸水,用手虎口量苍天,用升斗盛大地的尘土,用秤称山岭,用天平平冈陵呢?我们看到这些反问都是和量度有关的。所量度的有水和天,还有尘土和山岭、冈陵。这些句子中的名词:水,天,尘土,山岭等都是对比性的——水是最低的,天是最高的;山是最重、最大的,而尘土则是最轻、最渺小的。这些东西又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地和天。也因此,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实际上是代表了整个受造的世界。

经文中提及了各样人所常用的量度方法,包括用手心和手掌,以及用各类天平和升斗等。为什么要量度呢?量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要做最精确的建造。是的,要精确到一分一毫都不能有差错,因为稍有差错,这个世界就不能建造起来了;即使建造起来,也无法正确无误地运行。比如现在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是66度33分,如果没有这个偏角或者偏角度数有一点儿差错,那么地球上各区域的冷热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同样,如果这样的偏差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那么这个世界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这个世界也就不会是一个有利于生命成长、成熟的世界了。是谁行了这奇妙的事,让这世界建造的如此精确呢?这个世界是按某人的构想或理想而造成的吗?这个世界是某位人类智者的心血结晶吗?都不是!这个世界不是用人的尺度来建成的,也不是按人所认为正确和合理的标准来建立的。

《以赛亚书》的作者发出这一连串的问题,目的并不是叫人羞愧,自卑或无地自容,作者的目的不是要人注目于自己的无能和渺小。作者这一连串的发问,目的是要人将眼光专注于能够成就这事的那位;他要读者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这宇宙不会因为人对它不明白、不理解而崩溃或瘫痪;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没有人的参与而失色。那些人所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神已经一一做到了。这宇宙是以神的计算和测量为基础的;不是人的世界,这是神的世界。

这真是奇怪:要解决人的问题,并不是更强调人的智慧和成就,而是要强调人的无能和无知。是的,要得到盼望,人的眼睛就不能只注视自己,因为人自己无法成为盼望的源头。要有盼望,就得仰望那能轻描淡写的把宇宙的大小轻重量度出来的那一位。

如果说第12节的主题是量度,那么第13到14节的主题就是教导了。这两节经文共有六个问题短句,其中有五个是和教导有关的动词。和第12节一样,第13和14两节都分别出现了“谁”这个字。在原文中,第12到14节加起来就一共有三个关于“谁”的问题。谁曾做过耶和华的导师呢?耶和华要向谁请教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当然是延续了第12节,但又跟第12节有所不同。能在幕后指挥一切的,当然是智慧过人,有丰富经验、知识和阅历的人。因此,能够在幕后指挥、支配的,应该比幕前的更有能力。但,谁曾做过神背后的指导?耶和华需要向谁请教呢?

有时我们会以为神不按本子办事——你看,应该受惩罚的还是逍遥法外,应该得赏赐的反而被冷落一旁。当我们这样指责神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比耶和华更懂得如何治理这个世界,好像比祂更了解是非黑白的分别。不错,我们常会期望神按着我们的想法行事,这岂不是我们来指教神吗?我们都成了神的谋士,时刻把当行的告诉祂;当祂没有按照我们的计划而行时,我们就埋怨祂。说到这里,我们的问题也就完全暴露出来了——原来,我们并没有以信心、信靠和信任来到耶和华的面前。相反,我们时刻想要操纵神,想要祂按我们的心意办事;我们要控制祂,要祂来听我们的指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常犯这样的错误,我们似乎以为自己比神还懂得如何做神。

弟兄姐妹,神的道路高过人的路,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是祂立定了大地的根基,是祂让云彩空中飘浮,是祂创造生命气息,是祂应许照顾赐福。深愿我们都能真正认识这位创造主,并学习用祂的眼光来看世界。

如果说第12到14节经文是用人的眼光来看神,那么第15到17节就是用神的眼光来看世人了。这三节经文合起来共有七个诗句。不知您是否觉得在第12到14节中,经文对人模样的描写,有点像是小孩子穿上了成年人的衣服扮大人那样的天真可笑?

接下来在第15到17节中,我们会进一步看到人变得越来越渺小。从水桶中的一滴水缩小成了微尘,然后变成了虚无,最后更是成了虚空。而这里“虚空”的这个字和创世纪1章2节中那创造之前的空虚是同一个字。不过,经文对人的这种形容所指向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这里所形容的是万民,是政治的实体,其意义和现代的“国”差不多。而且在圣经中,万民很多时候是与以色列民相对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是敌我的关系。所以在这段经文里,万民并不包括以色列。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经文这个阶段提到万民有什么意义呢?意义之一就是关乎处境的问题。和第12到14节相比,我们就晓得经文由创造逐渐推进到了历史当中,而我们也必须明白为什么经文会以创造作为起点。我们要注意,这里所讨论的创造可不是什么抽象的问题。事实上,它是一个关乎生与死,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在旧约圣经中,那些旧约的作者从没有像我们现代人那样把创造作为抽象的哲学或宗教问题拿来讨论。创造对于旧约时代的人来说是与人的生命和死亡相关的。明白了创造,也就明白了人为什么要生或人为什么要死。所以在今天我们所读的《以赛亚书》40章12到17节的经文中,我们看到经文一开始就用问句的方式提出了一大堆人无法做到的事。我们也说过,这样讲的目的并不是要叫人自卑,叫人自惭形秽;人当然无法用手心量诸水,当然没有能力用手掌的宽度来量出苍天的长与阔。正因为如此,人无需为一些根本无法办到的事而感到惭愧。经文的重点不在这里,因为人的问题不在创造,而在历史。创造不会成为人的威胁,历史和历史的变幻才会。

在现实的处境中,神的百姓此刻似乎在面对着万民,并因而生出恐惧、不安、焦虑和绝望。他们以为没有比万民更大的力量可以挽救他们了;他们在万民面前对自己开始产生怀疑,也对神的能力有所疑惑。正因为这个缘故,经文就提到万民,并且尝试用神的眼光和尺度来量度万民,好让以色列知道这万民有多大的本领。原来,世界上所有的万民或国度,在神的面前就好像无有一样,根本不在神的眼里。

这样说来,万民的存在构成了一个关乎历史与信仰的问题。在历史上,万民可能对神的选民造成莫大的威胁,尤其是对弱小的犹大和以色列这样的民族来说。在犹大的周围不是有很多强大的敌人吗?你看,在南方有埃及,在北方有亚兰、亚述,在东方有巴比伦和波斯。如果从平面上来看,整个迦南历史趋势的变化,似乎都随着这些国家的兴衰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色列和犹大若要有什么发展,也要视这些大国的强弱而定;也就是说,犹大和以色列生存在这些大国的夹缝中间。从这个角度来看,支配着犹大和以色列存亡的是这些大国。难怪他们会感到恐惧、怀疑,对自己和神失去信心。

是的,以一个弱势民族的角度来思想神的主权,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在世人的眼光里,创造天地万物的主,怎么可能让自己和一个常受欺凌的民族联系在一起呢?古今中外,在世人的眼里,谁手中握有最大的权力,谁所信奉的神也就必定是最有能力,是至高无上的。神的权力与人的政治力量难道不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吗?用这样的思想来看神和祂的选民,人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想——既然耶和华连弱小的以色列民都不能保护,那么祂又怎么可能是至高者万军之神呢?祂的百姓还不是要听命于那拥有最强大的军队、最先进装备的强国如亚述、巴比伦和波斯吗?受这样思想的影响,难怪以色列对神产生怀疑。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要怎样来面对历史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呢?《以赛亚书》40章12到17节的经文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呢?我们今天读的这段经文是用两种写作手法来表达的——修辞式的问句和正面的陈述。为什么要用问句呢?因为问题能激发人去思想、分辨和分析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人所皆知的。但修辞式的提问,目的是要挑战人重新去思想;即使所思想的并非什么新理念,是人早已知道的,但重要的是,从前的经验重新提起,它可以成为人现实的体会。思想过去,为的是知道如何面对今天。这就是活的神学,活的信仰,是在人生的难题中产生出来,并能帮助人渡过生命中艰难岁月的。

12到14节的提问除了能帮助我们重新思想信仰的意义,这段经文也是15到17节陈述的基础。是的,人为什么可以相信万民在神的眼中等如虚空呢?是因为人明白神可以用手心量诸水,可以用手虎口量苍天,可以用升斗盛大地的尘土,并且用天平平冈陵;也唯有祂才可以指挥历史的发展,只有祂知道历史的去向。无论世上的强国有多大的力量,他们始终无法决定历史的方向,只有神和祂的旨意才可以。人如果不是自说自话、走在神的前头,而是愿意老老实实跟在祂的后头,那么祂就一定能带领人离开困境,进入应许之地。也许,这样的信仰才可以称得上是成熟的信仰,也正是这成熟的信仰才能帮助人渡过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最困难的时刻。

喜欢0 反感0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bookmark this post

发表留言

Plain text

  • 不允许使用HTML标签。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