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网络广播”

搜索表单

【教会春秋】(49):叩响东方古国大门

  • 首页
  • /
  • 【教会春秋】(49):叩响东方古国大门
肖容
23 Mar 2018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一起来了解的是基督信仰在中国的历史。

耶稣基督诞生的时候,中国正当西汉末年,而使徒时代则是东汉时期。有传说认为,福音早在东汉时期就传到中国了,不过这种说法并无历史依据。有确实证据显示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活动,是唐朝称为“景教”的基督教活动。

1623年(明朝),长安(今天西安)一户人家在盖房子时挖到一块巨大的碑石,标题位置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身刻满文字,记述的是唐太宗时代景教传入中国的事迹。1908年,考古学者在甘肃省的敦煌石窟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关于景教的文献。对照西方教会历史以及中国唐朝的历史记载,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景教就是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年份大约在公元635年。景教碑是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录。

第五世纪时,因为教义上的一些争执,原任君士坦丁堡主教长的涅斯多留被打成异端,他被迫迁往波斯一带另行建立教会。很快,波斯地区的涅斯多留教会就发展得相当兴旺,而且热心宣教。他们派教士阿罗本前往东方,沿丝绸之路到了中国,宣扬福音,建立教会。当时的唐朝政府相当开放,容许这些来自波斯、叙利亚一代的基督徒在中国宣教。这些教士为基督的福音信仰取名“景教”,并在在中国各地展开宣教活动,建立教堂。按景教碑的记载,景教当时在中国是“法流十道……寺满百城”,颇为兴盛。按照历史考据,景教在中国流传了约200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消灭国内的佛教,由于当时的景教跟佛教在外表上颇多类似之处,结果受到牵连,遭到取缔。公元879年,皇帝下令完全禁止景教的活动,中原地区的景教从此销声匿迹。

唐朝景教的发展本来还算顺利,但却因“武宗灭佛”一事受牵连而消失无踪。回顾这一段历史,李振群老师在其著作《透视教会春秋》中提到几点,值得今天的我们引以为戒。

首先,景教看来一直是依附朝廷的保护而生存的,这就类似基督教当初在罗马帝国的处境,当朝廷人事变迁,教会的生存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完全没有主导权。另一方面,当时景教到底有多少中国信徒,今天我们已经无从查证了,但在所有景教文献当中,人们发现很少出现汉族人的名字。这似乎意味着中国本土信徒不多,至少处于领导阶层的汉人很少。所以,虽然当时景教传播范围相当广,却没能在中国生根。此外,景教文献当中使用的表达方式,在形式上跟佛教非常接近。例如,“三位一体“这个教义,在景教碑上的用语是“三一妙身”。这个词有其可取之处,但佛教味非常浓厚,难怪在灭佛的政令之下,景教也遭了池鱼之殃。更耐人寻味的是,唐朝政府下令要消灭的是佛教,但佛教并没有被消灭,反而在中国继续生根、扩展;景教并不是要被禁的那个,到最后却完全消失了,根基之脆弱可想而知。

后来,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和内蒙古地区发现了很多景教信徒的墓碑,在西伯利亚地区也出土了很多刻有十字架和叙利亚文墓志铭的墓地,年代多在武宗灭佛之后四百年左右。这些发现证实,景教信徒没有回到波斯,而是滞留在了中国的塞外地区。进一步的考证也指出,一些蒙古部族在十一世纪就已经接受了景教,比如吞金灭宋的元朝君主忽必烈,他的母亲就是相信景教的。后来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统治,景教信徒也随之重返中原。

蒙古崛起后不断向西扩张,震撼了整个欧洲。当时罗马教廷听闻蒙古军人当中有人信奉基督,于是派遣使者出访蒙古,双方从此有了一些交往。后来,教廷甚至派遣教士孟高维诺前往中国宣教。1294年,孟高维诺抵达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欢迎,得以在中原地区开展罗马天主教的宣教活动。当时,人们将景教和天主教统称为“也里可温”(蒙古语,意为“上帝”,或“蒙恩者”)。

按历史记载,元朝的景教发展似乎相当理想。因为元朝政府优待色目人(眼睛不是黑色的外族人),信奉景教的又多是色目人,因此景教信徒在当时的中国享有很多特权,如免服兵役,免缴赋税等等。一项研究指出,当时镇江地区的景教寺有八十多座,而镇江的外来人口中,每一百六十户就有一户也里可温,兴盛程度可想而知。元朝的天主教在孟高维诺的努力下也颇具规模。另一项研究指出,到元朝末年,天主教在中国的人数已达三万多。孟高维诺被罗马教廷委任为北京教区的大主教,孟高维诺去世后,罗马教廷还陆续派遣继任的教士,直至元朝灭亡。

随着元朝统治瓦解,也里可温也随之而去,从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了。跟唐朝景教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消失跟逼迫完全无关,是在自然的情境之下,随元朝统治一同瓦解的。因为元朝的景教是依附蒙古人和色目人来承载的,而天主教的传教事工也是依附当时朝廷的势力才得以生存;因此,朝廷支持一旦消失,教会也就无从立足了。更为关键的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汉人对蒙古人和色目人缺乏好感,对他们热衷的宗教信仰也非常排斥。跟唐朝的情况一样,元朝信奉耶稣的人当中汉族人非常少,因此这个信仰很难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即使没有外来逼迫,这样的教会最终也只能成为后世凭吊的对象。

元朝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明朝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强烈排斥外来文化,基督十字架的信息从此在中国土地上沉寂了两百多年。而此刻,欧洲社会和教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十五世纪末年,葡萄牙人成功到达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地区;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人租占澳门,作为他们在东方贸易的基地;欧洲的天主教会也随着欧洲海事技术日益发达,开始乘船到东方传教。

当时,明朝奉行的是“海禁”政策,所有到中国的教士一经发现都被驱逐出境,因此到中国传福音的教士只能停留在澳门。然而,这些教士依然坚持使命,努力学习汉语。由于当时中西贸易的需要,中国急需翻译人才,这些教士就因为通晓汉语获准居留在广东肇庆,其中耶稣会的教士利玛窦成功突破僵局,打开了中国宣教的大门。

1601年,利玛窦抵达北京,取得了在中国国内传道的许可。他通晓汉学,同时精通西方的思想和科技,因此很快就获得了中国朝廷的信任,也得到当时一些士大夫的接纳。利玛窦撰写了《天学实义》等书,阐释天主教的教义。其后,更多天主教教士陆续东来,强化了在中国的传教工作。教士们也开始参与中国的修历事务,在朝廷中担任如今天气象局局长之类的官职。及至1644年明朝灭亡,中国天主教的人数已超过十万,当中包括不少皇族人士、各级官员,还有知识分子。

思考:

基督的福音早在唐朝就叩响了东方古国的大门,却一再无功而返,其中原因何在?有哪些因素至今仍然存在,值得我们留意警醒?

喜欢0 反感0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bookmark this post

发表留言

Plain text

  • 不允许使用HTML标签。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