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快乐家-视频节目】《儿童情商教养》共12集,今天播出第11集。
欢迎收看新系列【真实快乐家-视频节目】,管家罗静芳和心晴心灵成长学习坊的创办人余兰芯老师与你谈:儿童情商教养之“从父母类型看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养成有着重要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Diane Baumrind 黛安.鲍姆林德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大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与忽视型。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这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于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王子、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他们对孩子缺乏给予界限和管教。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任性、依赖、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毅力等。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对孩子没有情感交流,也没有管教,亲子关系疏离。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的性格一般倾向于自卑,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不了解自己,甚至会有一些反社会行为,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各类型教养方式对孩童性格的影响:
1、“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
2、“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
3、“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
4、 只有在"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下,孩子的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
苦,善于和同学交流。
“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
反馈态度,显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怎样成为合格的“权威型”父母?
1、父母本身要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好榜样。
2、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孩子达成目标,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态度一致;接纳孩子,对孩子的爱是无条
件的,孩子也感受得到父母对他的爱。
3、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致,同心合意的教养孩子。
4、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作出反馈,避免“权威”变成“专制”。
教育孩子没有一定之规,即没有一成不变的硬性规定,这需要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及时的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养方式,通过学习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来寻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
孩子是不断成长的人,不只是身体在发育成长,内在心灵也在成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继续完善自我的过程,与孩子一起成长——在爱中成长。爱是永不止息的。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你的点赞支持也是很重要的,深深的祝福你!
思考题:可以个人思考或者小组一起探讨,表达关怀,欢迎留言分享
1、你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养成有着重要的关系吗?请举例说明。
2、在“专制”或者“溺爱”又或者是“忽视”情况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人生有可能出现美好的转捩点吗?为什么?
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权威型”父母?
**【真实快乐家】视频节目预告:
【真实快乐家-视频节目】为你播出《儿童情商教养》共12集,请留意收看下一次播出的第12集“情感连结之爱的语言”。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讲师简介
余兰芯老师
心晴心灵成长学习坊的创办人,国际认证心理治疗师、教育心理学家、健康关系教练。
擅长儿童、少年、夫妻与亲子等家庭教育课题。热衷于生命教育培训、家庭关系治疗与教育、群体治疗、催眠治疗、游戏治疗、沙游、圣经辅导等领域。关心家庭、心灵健康教育与社会和谐,致力于分享心理卫生讯息,推动心灵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