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网络广播”

搜索表单

【热点酷说】57 金牌获得者的奖励

  • 首页
  • /
  • 【热点酷说】57 金牌获得者的奖励
文 : 张勇敢 | 编辑 : 肖容 | 播音 : 帝璁 | 制作 : 恩典
15 Sep 2021

那些五花八门的奖励

奥运会结束有一阵子了,各国的获奖运动员都陆续拿到了他们应得的奖励。

然而,物质奖励究竟该不该有界限?始终是现代人爱之深责之切的话题。

以奥运来说,大部分奥运扫金大国,在运动员培训过程中已经投入大量资本,因此在赛事结束后所颁发的奖励金,比起其他国家,就显得没有那么慷慨。根据BBC所制作的2020东京奥运奖励金比较表——不看不知道,乍看吓一跳——有的国家会颁给金牌选手数十万美金之多,有的国家居然只颁发1万多美金。

圖片 1

(图片来自网络)

幸亏选手的心理素质是奥运等级,否则,若是个个开始傲娇,哪里还有那么多欢庆到举国沸腾的场面!

除了金钱,各国还动用了哪些叫人脑洞大开的奖励呢?

印度女子举重选手在东京获得一面银牌,她所任职的铁路局,公开承诺给她一个只有职场人能心领神会的奖励:一回公司就升职!

韩国男子竞赛获奖选手,也收到政府担保,将获得一种特殊的奖励,这种奖励会让好些国家的年轻男子听了又艳羡又嫉妒,恨不得拿自己最宝贝的收藏去交换!那就是:免除18个月的兵役!

而俄罗斯获奖选手,除了大笔奖金以外,还会额外获得政府赠送的名车。今年菲律宾金牌得主,则在政府赠送的一套房产之外,额外获得民间富商私人赠送的另一套豪华公寓。

印尼的奖励也很特别,两位女子羽球选手在东京获得双打金牌,民间商人允诺要赠与她们一人一间餐厅;其中一位选手的故乡在著名的咖啡豆产地苏拉威西省,省长说要送给她五头牛!牛只在印尼被视为地位崇高的动物,一次获得五头,是极高荣誉了。

增强机制

然而对于顶尖选手来说,物质奖励毕竟是锦上添花的后话,只占有故事告一段落以后的很小的篇幅,就像在多数运动员的自传里面,某某比赛的奖励从来只是一笔带过。

1978年,俄罗斯地下文学杂志《时钟》的编辑群,因为有志于社会改革,便以十九世纪末俄罗斯传奇诗人安德烈·别雷(Andrei Bely)为名,设立文学奖,追寻“另一种有别于苏联现实之外的平行世界的文学”。获奖者可以获得他们独特的奖励:一卢布、一颗苹果和一瓶伏特加!

这三样东西,大胆嘲讽社会追名逐利的怪象,象征艺术无价。

不过,普通人跟诗人不好比,跟地下诗人更不好比。事实上,普通人跟运动员也不好比,跟奥运运动员更不好比。那么,对普通人来说,是不是物质奖励会是最强有力的行为增强诱因呢?

答案是“NO”!哪怕对一个普通人,物质奖励也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台湾教育界至今唯一荣获SUPER教师奖、POWER教师奖及师铎奖等三项教育首奖的中学语文老师王政忠,自己设计了一套理论扎实的“Maps教学法”。在学期初,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动机的过程中,他会使用麻将筹码和虚拟点数,作为激励手段。但是过程中会逐步淡化点数激励,转为以赞美为主的激励,目的是达到长久有效的学习动机增强。

王政忠老师解释说:“点数及红利倍数在第一阶段建议连续使用,以产生增强的作用,但是一段时间以后,要技巧性地逐渐变成间歇性增强(偶尔给、偶尔忘记给),并且辅以社会性增强(赞美、肯定、激励等),慢慢移除点数的制约作用,最后目标则是去除增强,让点数的制约作用消失。”

在普通中学生身上就可以发现,物质奖励并不会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增强机制。

曾任美国副总统发言撰稿人、现在是一名畅销书作家的丹尼尔·品克(Daniel Pink),曾列举所有奖金丰厚反而造成动机低落的实验。

第一项实验是儿童绘画比赛。实验人员将参加画画训练的小朋友分为三组,第一组知道比赛后会获得奖金,第二组不知道有奖但事后意外获得惊喜奖金,第三组是完全没有任何奖金。两周后追踪,第二组和第三组一样勤于画画,但是第一组却对画画失去兴趣了。

画画跟领奖哪一个比较令儿童愉快?看环境。如果环境认为领奖更愉快,那么,可能大部分儿童会选择做其他获奖可能性更高的事情,而不是继续画画。

第二项实验是健身运动。研究人员到印度进行实验,请了87位当地人花时间健身,做出例如做伏地挺身或仰卧起坐等基本运动。第一组给当地一日的工资、第二组给两周工资,第三组给五个月的工资,结果是:第三组持续性表现最差、第一组持续性表现最好。

第三项实验是捐血行为。研究人员将有意愿捐血的人员分为三组,第一组没有酬劳,第二组将立刻得到七美元,第三组是同时拿到七美元、以及一张将现金捐给慈善机构的表格,结果,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捐血人数最终超过五成,第二组却不到三成。

原来,在那些不被物质奖励所轻易引诱的诗人和运动员身上,看起来很清高、或者很坚韧的性格,其实本质跟普通人身上所存有的性格没有什么两样。

无论是诗人、运动员还是普通人,若以物质为奖励,那么,物质需要满足了,动力也就枯竭了;但若以超越物质的目标为动力,一个人就能无畏艰险,长远地坚持下去。

难怪当使徒保罗解释为什么自己虽然四面受敌却毫无惧怕时,他这样说——

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喜欢1 反感0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bookmark this post

发表留言

Plain text

  • 不允许使用HTML标签。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