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大考结束了,孩子们正呼朋唤友,放松他们紧绷了好几年的神经;做家长的也嘘口气,在那“决定命运的分数”到达前,偷得几天的无忧无虑。
但这急躁的世界,不会容人轻松太久。过不了几天,躁动焦虑就会再次席卷而来:分数够好吗?跟别人比怎么样?能上985吗?985不行,那211……
面试、笔试样样行,学霸诸葛亮的学问之道
诸葛亮这辈子留下的文章不多,篇幅也不长,但是,那些文章都属于文学界公认的上乘佳作,短短几句话就能传达丰富的意涵。
他留下一些叮嘱给自己的儿子,叫“诫子书”。跟麦克阿瑟将军那篇著名的“为子祈祷文”不太一样,麦帅祷告孩子能拥有方方面面的美德,而诸葛亮所重视的做人之道,集中在做学问,书信才短短一百个字,做学问居然占了一半!
这也难怪!诸葛亮精通政治学、军事学、管理学、农学、机械学、阴阳学、文学……他好学不倦,简直是一个学痴!若是生在现代,肯定可以跨领域拿好几个学位吧。
他究竟是怎么把这么多学问装进头脑里的呢?
真理都不会太复杂。诸葛亮把最重要的关键元素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他说:“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慆慢”就是半瓶水响叮当,才学会皮毛,马上就傲慢地认为自己通透了。
“险躁”就是坐立慌张不安,才发愤用功,马上就想到一百个分心的理由。
这两种情况都令人没有办法使用深层的理性,将学问探究到底,于是会经常尝到功败垂成的挫折感。
明明想过了,却没有仔细地想;明明努力过了,却没有细致周密地努力。这就是功败垂成的挫折感。在学生时代大考小考结果出炉的那些日子,大家会把这种挫折感吃到饱,不过如果以为离开学校症状会自动减轻的话,那就错了!踏入社会,才可能把这种挫折感吃到吐呢。
所以诸葛亮说:“非静无以成学。”——儿子啊,想蜕变成跟父亲一样过目不忘、博学多闻、舌灿莲花、人见人爱的智慧型人才,关键只有一个字,越早领悟越好,那就是“静”。
用说故事的方式安抚内心的焦虑躁动
等待分数的日子里,家长学生都难免焦虑。这时候,用心对自己说故事,或许是一个重回宁静的好方法。
《Whole Brain Child》是由心理学博士和精神科医生合著的一本教育学名作,它帮助许多人懂得用正确的方法陪伴自己的孩子。
因为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孩子,包括刚刚结束高考的这些十八九岁的大孩子,非常容易受情绪影响。但是医生们实验发现,安抚孩子焦虑情绪的最有效方法,不是责骂他,不是禁止他,不是讲理论,也不是一起责怪令他不安的东西,更不是哄骗说没事,而是——跟孩子一起陈述事实,把事情的经过像故事一样说出来。比方,对一个小小孩,父亲可能这样说——
“是不是刚才大家都走出房间了,没有人陪你玩玩具,你觉得有一点不快乐,然后一不小心手指被玩具夹到,你又痛又生气,所以一直哭,对不对?然后爸爸在忙,进房间太慢,真是对不起呀……”
这样一番话后,孩子通常就会平静下来。
原来,惊恐、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都来自敏感的情感右脑,当小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整个人被右脑掌控,立刻变成一颗炸弹。
这时,如果有人用语言协助他复述事情的经过,厘清事情的先后顺序,那么孩子理性的逻辑左脑就会在过程中恢复运作,让他重拾理智。这个过程,被称为“左右脑平行整合”,可以让一个人的情绪恢复平衡。
事实上,请病患一再重述事件经过,以治疗心理创伤,这也是心理医生常用的手段。十八九岁的大孩子、甚至成年人,也可以对自己说说故事、陈述一下事实,在情绪躁动的时候安抚自己,治疗内心焦虑,让自己平静下来。
此时此刻,若你正为即将揭晓的成绩惴惴不安,不妨陪着孩子一起捋一捋:
“高考结束了,人生的第一章也结束了,第一章的尾声会替日后无数章节定基调,这就是我们无比焦虑的原因。然而,对之前付上的努力,我们也心知肚明……”
接下来,鼓励孩子细数自己为每一个科目做出的努力,越详细越好。这样一番认真数算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
“哇,做得不错嘛!从考前五百天开始,一天一天的,居然也积累到了这个地步,比起五百天前的自己,今天已经升了五十级至少。”
然后,告诉自己也告诉那惴惴不安的年轻人:人生有那么多的章节,即便是高考这样的“大事”,也不需要把“一辈子”三个字押上来,好像一个章节的成效会决定一生的成败——不会的!现在,我们要专心享受这几天轻松的日子,专注于眼前的咖啡、蛋糕和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这几样东西,其它什么都不重要。等到分数下来了,进了大学了,我们会再次投入学习。还有很多新的东西,等着我一点点去认识、了解。
静心看看,就知道世界很大,道路四通八达,可能性数不胜数。
(图片来自网络)
《以赛亚书》提醒:“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
人类能从平静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这是天地的法则。起初阶段可能需要一些练习,但并不深奥复杂。大道至简,“平静”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任何人都可以选择将这个方式带入生活。
(以下不必读出)
“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
——《以赛亚书》三十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叹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