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20:1-16
这个比喻只在马太福音中出现过。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葡萄园主人在一天不同时段去市场上雇用短工。有些工人早上六点钟就开始干活,干了一整天,有些人下午五点才被雇,只干了一小时。但到了晚上发工钱时,主人给每个人的,都是一整天的工钱(一钱银子)。而且他还让每个人都知道,不论工作多长时间,每个人的工资一样。
自然,那些一大早就开始干活的工人很不高兴,有一些抱怨,而主人回答其中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太20:13,15-16)。
这里,耶稣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这比喻的含义,因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老板和工人,可能是在教导我们与工作有关的事情。照这种说法,这个比喻似乎是告诉我们——不要和别人比较工资高低;或是“不要因为同样职位,别人多拿少做就心怀不满”。这的确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拿到的工资还算合理,何必因为别人赚得更多而烦恼呢?
然而,这个比喻的解释也可能引发误解。现实中,一些人可能会因为种族、性别或移民身份等歧视性原因,而不得不拿较低工资。耶稣难道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或他人遭受不公对待时,我们也要安于现状?
此外,从商业角度看,无论工作时间长短都支付一样的薪资,这也是有问题的。那不是鼓励所有人都隔天下午五点才来工作吗?而且,公开每个人的工资,这样做虽然能减少人们在背后议论,但让那些工作时间较长的人看着只工作了一小时的人拿到相同报酬,这是要故意引发劳资纠纷吗?若按照字面来看这个比喻,没有绩效也拿薪酬,显然不是一个成功企业成功该有的管理方法。主耶稣怎么会提倡这种作法呢?
也许,这个比喻探讨的不是工作问题。从上下文看,耶稣正与门徒讨论 “谁能进入 神的国”,而他给的答案出人意料。例如,马太福音19:14提到了小孩子。现实中,儿童甚至还不能为自己负法律责任,但耶稣说天国里是这样的人。又比如有钱人,马太福音19:23-26,耶稣明确表示,这些人虽然富有,却很难进入 神的国。他强调, 神的国属于那些跟随他、甚至愿意为此遭受损失的人。马太福音20:16,主耶稣总结道:“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由此可见,上面这个故事强调的是,能否进入 神的国,不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或行为,而完全出于 神的恩典。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能仍然会问,如何将这段教导应用到工作上呢?我们可以这样——如果你得到了合理的薪酬,我们就心怀感恩地接受;如果看到别人得到了更好的待遇,也当为他高兴而非心生怨恨。
但是,这个比喻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这比喻中的主人支付了所有的工人足以养家的工资。在耶稣那个时代,许多小农场主因为无法缴纳罗马税款负债而被迫离开他们的土地,所以一大堆无家可归,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男人才会每天早上聚在一处,希望当天能被雇用;那些到了下午五点还在等的人,实际上已经没机会赚够钱为自己和家人买食物了,但葡萄园主人却慷慨地支付了他们一整天的工钱。
如果葡萄园的主人代表 神,这就传递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在 神的国度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以供应自己和家人的需要。马太福音10:10,耶稣说:“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这并不意味着地上的雇主有责任满足员工的一切需要,毕竟公司老板不是 神,但这个比喻对每个正在努力找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充满盼望的信息:在 神的国度里,我们都能找到能供应自己生活所需的工作。同时,这个比喻也对那些有能力影响社会就业形态的人提出了挑战:身为基督徒,我们应当做些什么,来推动社会更加接近 神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