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耶利米书 5–8章
不公正
犹大的百姓不承认 神是五谷丰登的源头,渐渐在工作上任意而行,丧失了对 神的敬畏与责任感,开始欺诈弱势群体。
耶 5:28说,他们作恶毫无底线,不为孤儿申冤,也不为穷人辨屈。
原本该在 神的土地上为众人谋福祉的工作,如今被用以谋取私利。于是 神叫干旱临到,他们这才明白,先前的成功并非出于自身之力。发生在2008至2010年的经济危机与此处有相似之处——过度抵押、借贷失信、急功近利、不顾他人……
所有这些问题累加起来,导致危机爆发。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类比。当今经济问题太过复杂,不可直接套用耶利米书中的一般性准则,但我们仍可借鉴其中的核心观念——经济状况不是单纯的技术议题,而是深刻的道德问题。
贪婪
神呼召祂的百姓,绝不只是为了让他们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还有着更高的目标——与神建立真实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神的供应和物质的丰盛虽然重要,却不应该是终极追求,因为它终究是有限的。
耶2:2-3说:“你幼年的恩爱,婚姻的爱情,你怎样在旷野,在未曾耕种之地跟随我,我都记得。那时,以色列归耶和华为圣,作为土产初熟的果子。”
但耶利米环顾四周,发现人们不再以爱神为中心,而是毫无节制地追求经济利益。耶8:10说:“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贪娈。从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虚慌。”这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全体百姓的败坏。从耶利米书 5章我们看到,先知在耶路撒冷街头奔走,要看看有没有人“行公义,求诚实”。他先找了穷人,发现他们心已刚硬;他又去找富人,看到他们齐心将轭折断,挣开绳索……
正如神学家瓦尔特•布鲁格曼所指出的:“所有人——尤其是宗教领袖——都该受谴责。因为这整个群体都满心贪婪,无底线地巧取豪夺。”当时的犹大百姓只想发家致富,不再敬畏 神,也不再爱人如己。这必定招致 神的震怒。
公共利益
上帝的心意是要我们为了公共利益而生活和工作。耶利米责备犹大人没有看顾那些无法给他们带来经济回报的人,如孤儿、穷人、寄居者、寡妇、和无辜者。他还责备他们违反了具体的律法规条,行偷窃、杀人、奸淫、起假誓、拜假神之事。
从耶利米书中我们看到,先知所谴责的对象不仅包括个人,也针对“一切犹大人”。从商界富豪、政界要员,到整个城市、整个国家。他说,当时犹大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无论个人还是制度,都违反了与 神所立的约。
耶利米强调:人的工作及其成果,应当服务于全体的益处。这是商业伦理和个人动机的重要基础。一个行为是否有利于公共福祉,与该行为是否合法同样重要。某些商业行为虽然合法,却损害了公共利益,这样的行为在 神眼中仍是不义的。
譬如,在现代供应链中,许多企业在从原材料到部件、组装、销售、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互相关联。若有任一一方利用某一环节的掌控权,挤压其它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独吞收益,即便操作合法,却可能对行业和社区造成伤害。试想,这种做法能长久持续吗?又譬如,为保护现有雇员的福利,一个工会选择牺牲新雇员的权益。这样做或许合法却未必公平,并未顾及整体利益。
这些问题都很复杂,耶利米书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但先知指出,犹大人自以为守住了律法中关于经济与工作的规定,但依然被 神看为不忠,无法在 神所赐的土地上享受劳动的果实。原因在于,他们虽然遵循了律法的条文,却错失了律法的精神。
我们今天也一样。我们可以把从工作中得到的利益囤积起来,也可以分享出去。有些公司的奖金和期权都集中在高管手里,有些公司则把好处分给所有雇员;有些人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有些人把功劳归于团队……
当然,现实情况很复杂,我们不应轻易论断他人,但我们可以自问:我在处理金钱、权力、荣誉及各种奖励时,是只顾自己,还是同时也让同事、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受益?同样,组织也各有倾向——有的贪娈,有的追求公共利益。若一家公司利用垄断地位抬价,或是欺骗消费者,那它就是以贪钱为宗旨来运作的;若一国政府罔顾他国及民众利益,一味追求统治者权利,那它就是以贪权为宗旨来运作的。
耶利米对“公共利益”及“贪婪”的理解极为宽泛。他眼中的“贪婪”不一定要违法,所有忽视他人需要、只顾自身利益的行为,就是贪婪。按耶利米的说法,在他那个时代,无人不贪。试问,我们今天又如何?
正直
正直,意味着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在家里、在职场、在教会、在社区,都持守相同的道德原则。耶利米责备犹大百姓欠缺这种一致性。当时的犹大百姓似乎以为,只要来到圣殿时做出圣洁的样子,即便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违反了 神的伦理准则,也能免受惩处。
但耶7:9-11指出:你们偷盗、杀害、奸淫、起假誓、向巴力烧香、并随从素不认识的别神,且来到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敬拜;又说:我们可以自由了。你们这样的举动是要行那些可憎的事吗?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我都看见了。这是耶和华说的。
在此,神借耶利米之口呼召百姓回归正直的生活。若不如此,他们的宗教仪式对 神来说毫无意义。耶7:15, 神说:“我必将你们从我眼前赶出。” 说到底,来到圣殿敬拜,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心就与 神对齐。我们与神的关系,体现在我们每天的言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