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使徒行传 2:45; 4:34-35
使徒们建立的早期基督徒群体共同生活、共享资源,这是不是在提倡某种经济体系?对此仍有争议。有些解经家把这种社区实践描述为“原始共产主义” ,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强制性的财产剥夺。但是,经文里并未建议我们将社会改变成类似的基督徒群体。实际上,很难想象这一小群处于社会边缘、无权无势的人会企图改变帝国经济体系。很明显,这个群体并没有选择脱离帝国的经济体系。他们中的渔夫仍是渔业团体的成员,工匠也继续在市场上做生意。使徒行传 18:3告诉我们,保罗为了支付宣教旅行所需,在做着织帐棚的营生。
使徒行传第二章和第四章的经文提到,在初期教会里,有财力和权力的人,会常常出售他们的财物,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资产都是可以完全供他人取用的。社区中的每位成员都愿意随时将自己的物质资源、政治、社会或其他资源提供给集体使用,尽管他们仍然保留着对自己这些资源的管理权。
初期教会接受现实上经济条件的不均衡,没有明确要求以一切平等的方式来分配资产。当时教会实践的是一种慷慨的精神,让财物的使用有益于全体成员,而非只有个人受益。这种慷慨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要比严格的规则更难,因为它要求大家不断地关心和回应彼此的需要,深入参与社区生活,并且始终愿意放下对财物的执着,把群体间的关系,看得比财物带来的“安全感”更为重要。
很有可能,这一套系统中的体制,是受以色列律法所表达的经济理想启发而来。这些理想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实现禧年——每五十年一次,在以色列国里重新分配土地与财富。禧年是神所设立的,目的是确保所有人都有谋生所需的资源。这一理想似乎从未被广泛实行过,但耶稣在开始他的事工时,曾引用以赛亚书61章和 58章的经文,其中包含了许多与禧年相关的主题。例如路加福音4:18-19说到,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
使徒行传4:34进一步暗示了禧年的伦理观,路加告诉我们:“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 ”这似乎直接呼应了申命记 15:4的内容,那里提到,安息年,即每七年一轮较短的禧年,是为了确保“在你们当中没有穷人”。早期的基督徒群体,正是把这视为他们经济生活的典范。
在古代以色列,安息年和禧年分别是每七年、五十年才实行一次,而在早期基督徒社区中,资源总是随时准备好共享,体现出一种激进的慷慨精神。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类似于登山宝训中的教导:“你们听见有人说:『每五十年,要将你们的土地归还给那些没有土地的人』,但是我告诉你们:『只要看到有需要的人,就随时奉上你的权力与资产』。”慷慨供应他人需求,是基督徒社区中经济实践的基础。接下来,我们还会透过使徒行传中的一些事件,更深入地探讨这一点。
早期教会的实践对当代基督徒提出了挑战,督促我们以创造性的方式思考——如何在今天实践这种慷慨的共享。在当今对财富及安全感近乎贪婪追求的文化氛围中,我们要如何通过慷慨的行动,来为 神的国作见证,并构建一种不同的、可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