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成功脱贫
2017年由老戏骨王学圻主演的电影《十八洞村》,将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极其偏远而极其美丽的苗寨成功搬上大荧幕,电影所讲的故事就是村庄脱贫。
十年前,十八洞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村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到了2016年,却成为湖南首批脱贫村庄。因为村庄改变之速,以及景观之美,而被搬上大荧幕。最近,新华社再度追踪十八洞村,发现截至去年2021年底,村民人均收入居然达到20167元。从年收入一千六百块钱,到月收入一千六百块钱,中间发生了哪些事呢?
扶贫工作队入驻十八洞村后,挨家挨户定制帮扶措施,村民曾说:“最大的收获是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的问题弄明白了。”今天,十八洞村在旅游、山泉、劳务、种养、苗绣等五个产业上已经小有规模。
荒山冷水、良田稀少、没有公路,千百年来位于边缘的荒村,今天变得不再一样。
但是,改变虽然剧烈,也并非完全颠覆十八洞村原有的风貌,变中也有不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八洞村的翻新遵循一项原则,称作“修旧如旧”,以保护千百年来的苗寨民俗。
修旧如旧是一个现代罕见的好词,它不落后于时尚,但承认传统,也守护古典。
为了面对明天,人是不是也应该修旧如旧?
哪一些地方需要修,哪一些地方又应该高举如灯?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中,有一部非凡的书籍,专门讨论变化与不变化的尺度,蕴含无比深刻的哲理,那就是《易经》。
《易经》与《圣经》意外合拍
《易经》的命名,根据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说法,有三个意思:“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一座村子所处环境的日升月落、鸟兽生息、风土奇景,是“不易”;在同一个村子里世世代代人们的心思时刻变化着,是“变易”;而人心再怎么变化,村子的发展仍遵循当代社会经济的规律,是“简易”。
孔子赞美易经:“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是说易经讲述万物变化生生不息的至美,叫人心悦诚服。更奇妙的是,孔子将《易经》看作一部悔过之书,论语记载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再给我五年、十年来学习易经,我就可以改正细行,减少过犯。
原来,在明白人眼中,《易经》处处简约晦涩的文字,不仅是用奇异的角度讲述世界观,还借吉凶之言、是非之断,提供警世的作用。
这种形式,跟《圣经》意外合拍。
其实,古今中外早有不少学者感受到《易经》与《圣经》的这种相合之处。比如,提到世界之初,《圣经》记载上帝把光、暗分开,然后用六天创造了世界万物,第七天休息。《易经》记载世界起初是浑沌一片的“太极”,生出两仪,然后二次方到四象、八卦,进行到第六次也就是六十四卦,正好将所有的演变完整呈现。研究学者认为,这两种不同角度的说法,指向同一类型的发展过程。
台湾科技企业家丁达刚先生,也提出一个有趣的见解。他多年研读中外典籍,猜测撰写《易经》的周文王,很可能阅读过圣经旧约。他的根据是什么呢?
首先他发现,困扰中国学者许久,传说中的“河出图、洛出书”,由上天赐予有德文王以启迪智慧的河图、洛书,如果合并为同一个词“河图洛书”,几乎是希伯来文Ha Torah的直接音译,而Ha Torah意即“这部妥拉”,也就是犹太教核心典籍摩西五经。
丁达刚先生进一步分析《易经》中由浅入深的四个卦象,“离卦”、“坎卦”、“涣卦”、“大壮卦”,借由其爻词找到摩西五经中对应的四段故事,分别是摩西在荆棘火焰中受到上帝呼召,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亚伯拉罕献出独生子为祭,以及约瑟被卖至埃及,在恩典中谷底翻身成为法老王宰相的故事。
比如说离卦的主题:“畜牝牛,吉。”多数学者承认这是赞美人性中如母牛一样柔顺的美德,隐含顺服的意思。后一句的“黄离,元吉。”是赞美大火中的大火,为大吉之象。丁达刚先生认为,这几句话让人联想到摩西在荆棘火焰中遇见上帝的故事。
寻求“不易”的事物
丁达刚先生在深入的阅读思考中,联想到值得深究的东西文化起源议题;而在新科技、新研究方法的协助下,对于古代文明的进一步认识总是能令我们惊讶,不是因为古代文明出奇的陌生,而是因为古代文明出奇的相似。
这一点,再次证明“修旧如旧”的深刻。在千变万化的“变易”世代中,人们必须找到恒久“不易”的事物。
在世代中不断变易的是科技潮流、社会环境、家庭形态、工作形式、收支结构、政治氛围,如果一个人将他一整天的时间都用这些不断变易的事物填满,他的每一天都将过得很费力,而且永远不知道今年所费的力气对于明年有没有帮助。
而在世代中恒久不易的,比如病痛的威胁、死亡的事实、罪恶的猖狂、正义的力量、助人的快乐、相爱的需求……如果一个人努力在变易的生活中寻求不变的原则,误入歧途的懊悔会减少,方向则会干净清晰,而身边所有的变易都将成为美丽的经历。
~~~~~~~~
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马太福音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