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晚期,一些不称职的圣职人员把持了罗马教会的日常运作,导致教会日趋腐败。社会上要求教会进行改革的呼声一再出现,地方宗教领袖纷纷站出来对抗罗马教廷,改革运动此起彼伏。李振群老师在《透视教会春秋》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当时民间改革派当中的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教会的威克里夫,另一位是波西米亚的约翰胡司。
威克里夫指出,教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圣职人员的素质。他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罗马教宗,强烈抨击教宗的绝对权柄。他认为,如果只是撤换一些中下层的圣职人员,而在上掌权者却没有改变的话,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换另一班不称职的人去担任圣职。威克里夫认定,真正需要改变的就是教宗本身,而教宗之所以不容易改变,是由于教宗这个职位的权柄太大,权力太过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事实上,当时教宗的权柄大到了一个地步,以至于他可以无视其他任何人的意见,甚至扫除所有反对者。结果,一旦教宗走偏,其他教会领袖也就跟着走偏。
当时,教宗的身份可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对很多人来说,反对教宗就意味着反对基督。但威克里夫却准确指出说,教宗虽然具有代表基督在地上执行使命的身份,但如果他离开了正道,就失去了这一代表的身份,人们也不能把这样的教宗视同基督来顺从;所以,如果教宗犯错,其他人是可以指出其错误的。这样的说法在今天听来很寻常,在那个时代却是爆炸性的观念。
此外,威克里夫还做了另外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将圣经由拉丁文翻译为英文,让普通英国人也有了自己可以看得懂的圣经。对当时的罗马教廷来说,这实在大逆不道,因为罗马教廷一直认为,教会需要采用一个标准的圣经翻译本,否则有可能导致异端性教义的出现。这件事又进一步加深了罗马教廷和威克里夫之间的矛盾。
中古晚期另一位著名的民间改革人物是约翰胡司。他是波西米亚一个教会的传道人,看到圣职人员和教廷的腐败之后提出改革的诉求。约翰胡司的改革诉求主要针对罗马教会的架构、运作方式、组织问题等等,并且大力抨击罗马教廷过度干预地方教会。所有这些抨击,在当时都公开挑战了“教宗乃是教会唯一至高元首”这一传统立场,约翰胡司为此付上了高昂的代价。
教宗首先下令将约翰胡司逐出教会,并进一步颁发“禁止往来令”,禁止任何人跟他来往。约翰胡司只好搬到波西米亚首都郊野,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但是,他的很多追随者不但暗中继续跟他保持来往,还坚定地认为约翰胡司没有错,继续在波西米亚各地宣传他的理想和主张。最后,为压制约翰胡司的影响,教廷方面不惜采取激烈手段。罗马教会邀请约翰胡司出席一次大公会议,答应给他一个表白自己立场的机会,并且还保证他的人身安全。约翰胡司认为这是一个公开表明自己主张的机会,欣然赴会。到了现场却发现,教廷方面并没有给他充分机会表达意见,反而将他定为异端,废止了他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最后施以极刑将他活活烧死。不过,罗马教廷始料未及的是,他们采取了这样一个过激手段之后,胡司的支持者们反而更加坚定持守胡司的立场。接下来,波西米亚教会就兴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在波西米亚地区建立起一个脱离罗马教廷的独立教会。
在威克里夫和约翰胡司等人的影响下,欧洲大陆上的很多信仰团体、地方教会也开始推动内部小规模的改革。不过,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们对此深感不安,担心公开跟罗马教廷决裂会影响自己的统治,对任何他们认为过激的改革运动都不惜以武力来镇压。因此,当时殉道而死的不只是约翰胡司个别人,还有不少地方上推行改革的教会领袖,也在地方王侯的镇压之下殉道。
******************
正当威克里夫和约翰胡司的思想、言论影响越来越广的时候,罗马教廷也经历了它历史上最混乱的阶段。那些混乱,渐渐让期待教会内部进行改革的人们彻底失望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