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长相不一样
“试一试,想像你是一个有障碍的小朋友,当身边的一切都是正常的,你会有何感想?”
最近,美国一位唐氏症宝宝的母亲Ivy,在部落格的文章里发出这个问题。问题不需要任何网友提供答案,因为妈妈已经有了一个做法,她想让身患残疾的女儿懂得一件事,就是:
“妳是一个人,就跟大家一样。”
于是,发出文章的同一天,她送女儿一个很特别的娃娃,那是一个唐氏症洋娃娃。小女孩抱着娃娃拍了一张照片,两张笑容十分相似。这些孩子如果有机会看见更多与自己特征一样的人,就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世界的异类。这些孩子如果日后被社会当成异类,她将更容易体悟到,异常的不是她,异常的是四处投射异样眼光的社会,因为那个社会竟以为世界单调得只能有一种样子。
(图片来自网络)
日前,来自西班牙小镇的知名育教玩具公司Miniland再次获得注目,它是“2020最佳西班牙玩具商”的奖项赢家。让这家公司获奖的玩具,是新推出的四款唐氏症儿童玩偶。
公司表示:“洋娃娃是陪伴儿童成长的重要玩具之一,会影响儿童看待、了解世界的方式,具有多元性的玩偶将可以带领孩子认识’人’的多元样貌。”
这个世界看待、了解、认识残疾人的方式,在不断地深化。
病人,少数人,有限人
在古代,人们会拉残疾人去找医生,因为他们相信,倘若病人可以借由外在的药物和工具得到治愈,残疾人也应该为了找着正确的药物和工具而在医生的帮助下努力到底。
那时,人们在“残疾人”和“病人”之间理所当然地画上等号,而治愈不了的残疾,就被看成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上世纪70年代,公平、正义的思想随着种种社会运动的兴起开始在全球广泛蔓延,人们不再要求残疾人变得健全,以融入社会;相反,人们要求社会空间变得健全,以包容各种各样的人。
人们发现,残疾人原来不是病人,而是有特殊需求的少数人,拥有过一个正常生活的权利。因此,倘若一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不足以令残疾人安心度日,那不是残疾人的问题,而是社会多数大众的问题。
这时,人们在“残疾人”和“少数人”之间理所当然地画上等号,认为残疾的少数人不仅需要被尊重,更需要被保护——总之,需要“另眼相待”。
比之从前,这样的观念是大大进步了。然而,有时候缺乏智慧的善良会带来恶意,此处,恶意就悄悄发生在这个“另眼相待!”
比如唐氏症宝宝的妈妈Ivy,就因为眼看女儿遭遇过太多的另眼相待,常常自我感觉与世界格格不入,而不得不多次向她强调:“妳是一个人,就跟大家一样。”
在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任何人愿意被社会边缘化。
克里莫博士(Deborah B. Creamer)曾说:“如果我们都活得够长,那么最终都会变成残疾人。”由这个富有远见的想法出发,对于人们面对残疾人的态度,她提出一种宏大的观点,那就是——人首先应该深度认识自己的有限。
她说:“所有的人都有局限性,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身的特别经历中,以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局限性。因此,有限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应现实地接纳和理解这种多样性和创造性,进而寻求另外的应对之道。”
比起前两种观点,“有限人”的观点显然更进一步。因为,首先它允许“健全人”和“残疾人”并肩坐在一起,正视自身的局限;其次,它也为拥有特殊需求的人,包括生理残疾、心理残疾、或者是其他特殊类型的人,留下充分的余地,使他们得以不被社会边缘化。
大家都是有限人
抛弃偏见、革除歧视、拥抱善良……这些辞藻,人人会说。然而,如果找不到一个强大的理由作为根基,所谓“人人平等”就只能是漂亮的口号。因为在人际相处的过程中,有太多诱惑让我们忍不住要按自己的价值标准去判断他人。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天,我们终于开始明白,“他们”与“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软弱和局限。
为什么人类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好不容易才能明白这个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可能是因为我们太容易被“眼见”所局限,太容易被可用数字衡量的“价值”所吸引。我们认为,一个人能力越大,产出越多,就越有价值。哪怕来到上帝面前,我们还是很难放下这执念。
曾经有人当面问耶稣:我们当行什么才算做上帝的工?
答案是:信上帝所差来的,这就是做上帝的工。
原来我们的价值,竟然不是根据我们双手做了多少来衡量。“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
在基督的眼光中,没有谁是恶劣到不可饶恕的,也没有谁是高贵到不可瞻仰的。基督徒深知自身的有限,便倚靠基督在世间过一个谦逊的新生活。我们知道自己所能凭恃的,不过就是一个“信”字。
套用一句Ivy妈妈对女儿说过的、充满爱意的劝慰话——
“你是一个有限人,就跟大家一样!”
信上帝所差来的,这就是做上帝的工。约6:29
图:Miniland